這些士兵很快會和了臨漳山的唐軍,然後快速向西南方向,而目標便是身側的雲夢澤。
雲夢大湖,自南北朝時期,已經被分割為大滻湖(今仙桃市西)、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漢陽區南,《水經注》就有記載,跟李白沒關係)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範圍亦不足二百里。
雲夢之名,其實只是一個總稱。
當然也因為雲夢澤逐漸淤堵堰塞,大大小小的湖泊之間,也有了無數相連的道路。當然這些小路多分佈於沼澤、溼地之間,多蘆葦、蟲蛇,一般很少有人行走。
李大亮從南面突圍,便是打的這個主意。
他之前東進之時,便從當地漁民那裡得知了一條湖中的小路,可從漢陽斜通向沔陽。
這條小路是最近這幾年湖泊淤積形成的灘塗地,並沒有被記在地圖上。
實際上整個雲夢澤以肉眼可見地速度在萎縮,原本是湖區的地方不知有多少成了陸地,這期間更不知道出現了多少小路。
這些湖泊之間,盡是些密密麻麻的蘆葦蕩,即使被人發現,也能藏入蘆葦蕩中,蹤跡難辨。
李大亮一路行的小心翼翼,差不多二百里的路程,唐軍整整走了五日。
這些灘塗之地,只是一些圩田,根本沒有路,且質地鬆軟, 荒草叢生,實在難行。一眾人幾乎是披荊斬棘,邊走邊探,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泥淖之中,這才走出這片湖區,直達沔陽城東南。
沔陽城位於群湖環繞之地,西面是大滻湖,南面是馬骨湖,東面是太白湖,還有無數的小湖。
李大亮有兩套計劃,若是李長卿能成功撤退至沔陽,他便和李長卿一起,固守沔陽,阻擊隋軍。
但若是李長卿沒有退回來,李大亮這五千人馬肯定守不住沔陽,那就只能撤回江陵了。
其實李大亮還是想守,畢竟事關整個荊襄戰局。在不危及到性命的情況下,還是要全力以赴。
只是李大亮並不覺得李長卿會撤往沔陽。畢竟李長卿作為安州總管,領安州、郢州,未必會來沔州。
說到底李世民有個失誤,或者是李唐常犯的一個毛病。
李唐在多路進軍時,除了以宗室為主帥外,其他各部多互不統屬。即使兩三部相互配合,也不會設一個主將。
這時因為李淵為了防止有人掌握太多兵權所定的制度,但逐漸成為常例。
雖然這一點的確是限制了權將的出現,但也導致各部互不統屬。沒有一個明確主將,常導致將領間互相爭權,甚至是互相拆臺,貽誤戰機的局面。
李大亮和李長卿都是總管,李長卿自不會買對方的仗。
誰都知道這是制度的問題,但沒有人敢提。
李大亮想了想,對李長卿還是沒報多大希望。各部儘快趕往沔陽城修整一番,然後立刻趕往江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