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蘇威和鄧議給大家做了示範,其餘人更是不甘示弱了。
這時崔弘壽便言道“衛公雖起於豐州,但興於河北,不若用‘趙’,昔戰國之時,趙亦為大國也。”
李旰聽了便言道:“‘趙’雖在大河之北,然兩晉之時,‘前趙’為匈奴之屬,‘後趙’更是羯族賊人。昔者羯人兇暴,殺戮無數,中原漢人,十不存一,此不過兩百餘年。若用‘趙’字,恐使人記起前趙之事,心生畏懼。
‘魏’亦為河北之地,不若用‘魏’,更顯貴像。”
崔弘壽聽了,便惱怒道:“胡言亂語。昔者曹丕篡漢,乃建魏國,拓跋氏入主中原,亦以魏為國號。二者國祚皆不長遠,且有影射之意,如何能用。”
崔弘壽為博陵崔氏,自然支援“趙”字,而李旰是魏州人,自然是想用“魏”了。
雙方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自不相讓,已經有些要撕扯開來。
面對核心利益之爭,眾人紛紛出言,各不相讓。
崔弘壽和李旰徵爭執不休,這時裴操之便言道:“我看兩位不必爭了,這無論‘魏’、‘趙’,還是豐州,皆出於昔日三晉,不若以‘晉’為號。”
崔弘壽眼看裴操之要來攥取勝利果實,如何願意,便言道:“此言不妥,大一統之王朝,已有司馬晉氏,且司馬家亂政,致有五胡亂華之象,如何能用?”
這時盧挺也言道:“‘晉’字的確不合適,光是司馬氏的下場,便不是個好兆頭。我覺得聖人雖起於豐州,興於河北,但真正起勢,是在幽州。幽州者,燕國也,不若以‘燕’為國號,更顯正統。”
范陽盧氏主宗雖被黃明遠所滅,但分支重多,也不可能斬盡殺絕,於是盧挺這個黃明遠的舊部就成了盧氏的繼承人。
盧挺跟盧慎隔著十多代人,跟著黃明遠才有出頭之日,哪管盧慎一家的死活。
盧挺說完,崔弘壽又懟回去了。
“‘趙’有匈奴、羯胡,‘魏’有鮮卑拓跋,難道‘燕’沒有鮮卑慕容。且‘燕’字偏於東北,聲名不足,實不足以讓天下人信服。”
不得不說,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用的國號太多,給華夏傳統國號糟蹋的不成樣子了,現在想挑一個合適的大國名號都難。
眼看眾說紛紜,剛從遼東新調回信都的楊續也坐不住了,立刻言道:“若說聖人起勢,難道幽州比得上遼東嗎?既然可用‘燕’,亦可用‘遼’也。”
其餘諸人,亦有各種提議,什麼“齊”、“吳”、“越”、“兗”、“冀”等等都出來了。
反正現在是提意見,言者無罪,多說不會有事,可是自己的利益不去爭取,誰也不會幫著你。誰知道那個字就能入了黃明遠的眼。
最後連黃明襄似乎也忍不住了,湊起了熱鬧,提議用“魯”。
還別說,“魯”字一出,立刻就有了壓倒性的優勢。第一,黃明遠在被封衛公之前,是魯國公,所以大隋舊臣支援。第二,魯在春秋是大國,即使實力一般,但是周公之國。第三,黃明遠是魯人。第四,魯地是禮法之代表,用魯,關東世家也能接受。
所以黃明襄一提,這“魯”字真成了最合適的國號。
眾人吵了大半天,黃明遠也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