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將士,早就秣兵歷馬,準備南下,以一舉擊敗唐軍這群手下敗將。
此時關中十多萬人馬,不算各州郡兵,主要集中在漢川郡和陳倉兩地。
北面的陳倉直逼散關,駐紮著張文遠統帥的右屯衛主力。
而南面的漢川郡戰場,明軍雖然控制了漢川郡治南鄭,但也只有半個漢川郡。南面的難江縣(今四川省南江縣)被李淵設為集州,西面的西鄉縣、黃金縣(今陝西省洋縣東北)亦被李淵設為洋州。整個漢川郡三面被唐軍包圍,若不是長安的兵馬、物資透過儻駱、褒斜二道,源源不斷地運抵漢中,漢川郡早被攻下了。
不過四面包圍,是劣勢,也是優勢。
在守軍實力佔優的情況下,被敵軍半包圍,也意味著可以四面出擊。無論是西北面的鳳州,西面的興州,西南的利州還是東面的金州、洋州,都在漢川郡的攻擊範圍內。
整個漢川郡有郡兵和梁默舊部近兩萬,還有右靖衛主力。兩年的時間,黃明溥和焦方威二人,已經將漢中營造成一個大堡壘。
漢川郡和唐軍之間的戰鬥就沒有停過,雖然明軍處於守勢,但越打越勇,周邊的陽平關、留壩、定軍山、城固都成了唐軍的絞肉機。
明軍控制的漢川郡地區,主要是漢中平原。漢中平原雖然比不上關中平原,但也是一片沃土。焦方威在此一面練兵,一面屯田,不僅做到自給自足,還積攢了大量的糧食。明軍在南鄭、褒城(治今陝西省漢中市西北打鐘寺)、西縣(治今陝西省勉縣西銅錢壩鄉), 修建了二十多座糧庫,堪稱是糧儲基地。
一旦伐蜀的戰爭打響,明軍便可以繞開散關天險,直接從漢中出擊,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地運抵金牛道前線。
與此同時,明軍還有三支偏師。丙粲指揮本部和獨孤大義共四千餘人從天水郡出發,走祁山道攻打河池郡。長孫安業、翟長孫二人分別從隴南郡駐地攻打南面的武州、扶州。而秦叔寶率領神武衛餘部和楊屯、楊及兩部共計一萬四千餘人,從長安直接攻打金州(西城郡)。
這三支部隊,主要是分散守軍的力量。
唐軍在荊襄之戰後,已經沒有多少軍隊了。
而且這一點軍隊,還被分成了六部,各自為戰。
整個李唐的北線,金州總管陳演壽駐守金州、洋州,統兵一萬三千人,右驍衛大將軍、鳳州總管任瑰駐守鳳州、散關,統兵兩萬六千人;左武侯大將軍、興州刺史柴紹駐守興州,扼陽平關,統兵兩萬三千人;利州總管李神通駐守利州,統兵一萬兩千人;右武侯大將軍、巴州總管李瑊駐守巴州、壁州和集州,統兵九千;武州總管李襲譽駐守武州、文州、扶州,統兵八千。
六部兵馬加起來有九萬四千人,而且各不統屬。
最糟糕的是,這九萬多軍隊,有一半是新募之兵,也就任瑰、柴紹二部老兵多一些。
可以說這樣的形勢,即使李淵活著,各部亦未必可以阻擋明軍,更何況現在李淵已死。
所以這仗還沒有開打,早就蒙上了一層陰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