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七十章 平定黔中(上)

此時的田氏,相當於黔中各蠻族的盟主一般,控制著黔州(黔安郡)、務州(思州,黔安、陽明、巴東各一部)、夷州(陽明郡)、辰州(沅陵郡)廣大的地區,就連李唐政府,也無法插手。

雖然四州在籍人數,不過六七千戶,可是私底下,田氏可以組織起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堪稱南國一霸。

荊襄之役後,田宗顯也看出李唐國勢傾頹,朝不保夕,於是派人秘密前往江陵,希望投降於大明。

可是田宗顯這個人,頗為霸道,野心勃勃,或者說他年紀大了,在黔中做地頭蛇做的太久,已經不瞭解形勢了。他希望大明能夠承認他在黔中四州的統治,並幫著他攻打南面的牂柯謝氏。

後一條黃明遠可以答應,但前一條絕不行。

黃明遠可以預設蠻族、豪強、土酋對某一地的控制,尤其是邊疆地區。可是不會給予對方承認,即大義之名。

就像黃明遠同意任命冉安昌為清江郡太守,但是這個太守是有任期的,朝廷同時往郡內派駐郡丞、都尉、縣令等人,不會給你搞個世襲封地。

而田宗顯希望的是那種世襲的總管或者刺史,這是黃明遠絕不能接受的。

雙方談了很久,始終沒有談攏,最終不歡而散。

這個時候,田宗顯就想給新建立的大明一個教訓,以打促和,迫使大明重新回到談判桌上,承認田宗顯的土皇帝身份。

不得不說,南方諸蠻,有樣學樣,基本上都是這種想法。而且很多時候,都能成功。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些地方都是荒蠻之地,打下了沒有什麼意義,徒耗錢糧,對方往深山老林一鑽,等官軍走了,這些人又出來了。而且一著不慎,還有失敗的風險。

所以中原王朝根本不願打這一仗,只得逐漸放任這些蠻族割據勢力獨立,最後導致了這些蠻族事實上的獨立。

自安康元年五月份之後,田宗顯命令次子田惟善率領辰州各部,不斷出擊,攻打荊南地區。

當時荊南新定, 各州初下,地方到處都有叛亂。

歐彥和張季珣、裴鎮安四面平叛,根本無暇顧及沅陵郡的田氏。

田氏的氣焰也越來越囂張,甚至一度打到武陵城下。還是歐彥命令來整突襲夷望山(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沅江中水心崖),截斷了田氏歸路,這才守住了武陵城。

到了七月,荊南各地的動亂基本平定,大隋初步控制了荊南各郡縣。而與此同時,夏糧已經入庫,大明又回了一波血,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黃明遠遂決定對田氏肆無忌憚的行為進行反擊。

黃明遠先是命徐世勣將駐紮在襄陽的左侯衛三十九、四十軍南下,支援荊南。又命裴鎮安徵調荊南當地的土兵,拉攏支援大明的武陵蠻部。

八月初一,黃明遠任命歐彥為黔中道行軍總管,徐世勣、裴鎮安為副總管,統領左侯衛三十九、四十軍,右領衛的六十一、六十二軍,郡兵、土兵、蕭梁降部約兩萬人,共計五萬人馬,征討辰州。

八月三日,明軍從武陵郡誓師出發,直逼辰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