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李世民思索著下一步的動向,李世民的重臣巴東道行臺工部尚書領秦國公府司馬竇幹來見李世民。
竇幹是竇抗的兒子,比李世民大十幾歲,是李世民的表兄兼舅兄。竇幹九歲而誦詩書,十齡而便騎射,早年間以親衛入仕,也算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不過他為人敦厚,性格溫和,在竇家之中,一直是默默無聞。
竇幹很看好李世民,因此在李淵起兵後,一直在李世民身邊為官,直做到李世民的開府司馬,兼領行臺尚書,也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了。
今日眼看李世民臉色不對,所以前來探尋一番。
因為竇乾的身份,李世民對其很禮遇。見竇幹進屋,立刻起身說道:“師幹(竇幹字)來了。”
二人坐定,竇幹便說道:“世民,可是出什麼事了?”
因為二人的關係,竇幹私底下都直接以名字相稱李世民。
李世民也沒有瞞著竇幹,畢竟這個時候,無論做何決定,他都得跟底下的謀士進行周密的籌謀,瞞著這些心腹沒有意義。
當然這種事瞞也瞞不住。
所以李世民便將秦武通的信遞給了竇幹。
竇幹接過信來,粗略的一看,便是大吃一驚,滿臉愕然,久久說不出話來。
看完信的全部內容,此時竇乾的臉上,較之之前,已顯得格外的嚴肅。他一手握著信紙,一邊盯著李世民說得:“秦公,此事是否驗證過真偽?”
李世民略一沉吟,便說道:“道明(秦武通字)的為人,我還是信得過的。所以這封信,當是巴東的真實情況。”
竇幹聽得,有些沉默。他寄希望於這是秦武通投降大明之後寫的一封詐書,但李世民願意相信秦武通,他也沒法說什麼。
再說真是詐書,按照巫山之戰的日期,早送到了,也不會耽擱到現在。
李世民看出了竇乾的心思,便說道:“巴東的局勢,我很清楚。我那位好師弟,看起來平平常常,但老師的本事,學的比我多的多。還是陳克敵,也是老師精心培育出來的,就是我在,也不一定敵得過二人,更何況是君集(侯君集字君集,以字行)。”
聽到這,竇幹也沒法說什麼。
於是竇乾坐正身子,向著李世民拜了一拜,然後說道:“既然如此,秦公該考慮自身和李家的出路了。”
李世民聽到竇幹這話,也嚴肅起來。
“師幹何以教我?”
竇幹說道:“巴蜀兩大門戶,一在劍門,一在夔門。今二地皆失,整個巴蜀,已經是門戶大開。北面過了劍州,到成都是一馬平川。而東面過了夔州,則是水陸並進。明軍勢大,只需按部就班,我軍絕擋不住數十萬明軍一擊。”
竇幹看了李世民一眼,接著說道:“巴蜀這群人的德性,秦公應當清楚。不提北面的黃明遼,單說黃維揚這一路,我猜用不了一個月,他就能殺到成都,所以我軍再守衛白馬關,阻擋黃明遼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師幹是怎麼想的?”
“既然成都已不可守,那不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