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有弊端!”金陵百家學宮之中。
退休的李斯成了學宮祭酒,而杜茂和頓弱也都成了客卿。
而科舉有弊端就是作為大秦前奉常的杜茂去世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他終究是沒能等到《秦藍策》的修撰完成。
可是即便是這樣,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是埋首經籍前,為大秦畫藍圖。
杜茂時候,也得到了追封,安葬於驪山帝陵旁。
“斯人已去,生者猶在,就讓我等為杜奉常完成其遺願吧!”李斯主持著這一次的辯論。
科舉推官並不是完全的取代了察舉推官,而是兩者並行,但是察舉推官的先決條件也是要接受朝廷的考核。
杜茂死前說了,科舉有弊端,可惜沒來得及說出是哪些弊端,只是杜氏在整理其生前著作時找到了部分文卷。
“首先就是,科舉能選拔出有一定針對性的官吏,可是對於大才,全才,科舉卻不能很好安排就官。”李斯開口。
大秦的科舉是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都是在探索,因此,每年各郡都會對空缺的官職進行補充,從而開放考試。
這樣一來,問題也就出現了,這些官職太有針對性了,比如缺了農官,就會針對性的開放農官考試,側重於農事,對農家弟子來說很容易透過,但是對於其他家弟子來說就不是那麼友好了。
這並不算什麼弊端,反而是人才針對,對當地是好事,可是很多大才、全才,卻可能因此懷才不遇。
畢竟全才只是什麼都懂,卻要去跟一個專精一面的人才比對方的專精,哪怕是大才和全才也不可能勝。
這樣選出來的人,也只能做著本職的事,但是退下去的不僅僅是小吏,也有縣尊、郡守,而這些官位需要的就是全才,一個能統御全域性的全才。
咸陽和金陵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替補能給大秦近千縣補充。
“這個並不難,科舉之外有察舉,全才和大才可以走養士之路,拜投各家,陛下和各位君上也都有推薦權。”頓弱想了想,給出解決的方法。
李斯點頭,這不過是拋磚引玉,他們都能拿出相對應的解決之法。
真正難的是,杜茂作為奉常,他的眼界是超越時間的,而他看到了科舉的最大弊端。
“科舉將會束縛人的思想,侷限人的思維!”
“華夏從來不缺聰明人,但是聰明人反被聰明誤。”
“這些年的科舉,選出的官吏中很多人都是答卷完美,可是真正授官之後,卻束手無策。”
“也有很多夫子先生,不善於教徒,卻精與科考。”
“很多問卷,很多題目,他們不會,卻能告訴學生怎麼去做對,答對!”
李斯緩緩的說出了真正的問題。
其實他們也挺佩服這些人的,明明不知道怎麼去做哪些題,偏偏他們就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當然最嚴重的就是,這樣會將士人的思維給限制住,培養出一群只會埋首經卷讀死書的腐士,蠹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