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上了車廂。
蒸汽火車傳來刺耳的汽笛聲,鐵軌和列車哐當哐當的漸漸遠離。
等到徹底看不到的時候。。
白貴注目結束,瞬間覺得有些悵然若失。
他和白秀珠很聊得來,或許是她在阿妹肯國長大的原因,見識是一般女子不能比的,談天說地的時候總共得到適當的回應……
“來兩個大福。”
白貴走到火車站的雜貨鋪,說道。
大福即糯米糰子。
一個是紅豆餡,一個是抹茶餡。
他是比較喜歡抹茶味的。
……
十二月匆匆而逝,來到了除夕夜前的一天。
東瀛明治維新以前,使用的是與華夏農曆相近的舊磨,傳統上舊曆的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稱為大晦日,等於除夕節,在前一夜八王子市附近的居民舉辦了追儺儀式。
除夕之意,就除掉“夕”這個怪物。
而追儺,就是撒豆驅鬼,也叫驅儺。在漢唐時,這種活動的還很盛行。實則在今日,一些鄉下舉辦的社火活動,也是追儺儀式。
只不過不再這麼叫了。
白貴在滋水縣城應考寄居白鹿書院的時候,也觀覽過社火。
東瀛的追儺是在隋唐時候傳了下去,然後一直儲存。
這時,已經放了冬休假。
即學生的寒假。
“歐尼桑,我們一起去看儺戲吧。”
小千代哈了哈手裡的寒氣,對著正在一旁寫稿的白貴說道。
這個時候,基本上不會有人在家中苦守,而是去看儺戲,等儺戲看完之後,回家吃飯。
“儺戲?”
白貴點了點頭,起身。
儺戲他這個讀過四書五經的人,自然不是多麼陌生。在《論語·鄉黨》中記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在《論語集解義疏》中,也有註釋:“儺,驅逐疫鬼也。”
所以參加這東瀛的節日也沒什麼,一來入鄉隨俗,二來將其視作是滋水縣的社火也是差不多的,華夏其他地方也稱呼其為儺戲,形式大概,只是內容稍有不一樣,三來,也不好讓燻子和小千代兩人孤零零的去。
收拾一番後。
三人穿裹著厚厚的冬衣,就走出了兩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