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篇策論在手,即使待會的雜文兩篇不成,此次的進士科也算他過關了!”
宋璟微微頷首,讚道。
說罷,他將手中五篇策論遞給一旁的禮部尚書賈曾,讓另一個主考官評卷。
按照常理,既然一個主考官已經定下了可錄取的基調,那麼另外一個主考官就不會輕易反駁,一旦反駁,就相當於撕開臉面,不給情面。
所以說,宋璟既然決定了錄取白貴,賈曾如果和白貴沒什麼深仇大恨的話,也會順水推舟,同意此事。
“宋相說的不錯,有這篇兵略策問在手,他此次進士科可以過關了。”
賈曾拿過試卷,看了幾眼,眼睛微亮,點頭道。
文章好不好,他還是能分辨出的。
而且他看了通篇的策問,沒有涉及到什麼忌諱之事,那麼按照宋璟所說,將其擇錄,是應有之理。
另外,宋璟說白貴雜文兩篇即使不行,也能中選。
這是說笑之詞!
能有如此才學的人,詩詞差不多哪裡去,即使不行,亦只是不出彩罷了。
見考生大多完成了五篇策論題,兩位主考官即興出了兩道雜文題,寫兩首試帖詩。
試帖詩,白貴恰好在滋水縣的縣試考過。
試帖詩起源於唐朝,在王安石熙寧變法中被廢除,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被恢復。
清朝的試帖詩比前朝更嚴,出題用經、史、子、集語、韻腳在平聲各韻中出一字,所以應試者必須能夠背誦平聲各韻之字,詩中不能出現重字,語氣必須莊重。
白貴連清末更嚴格的試帖詩都透過了,沒道理會在此處栽跟頭。
兩首試帖詩,稍一琢磨,落筆就成。
雖不出彩,卻亦是中上水平。
事實上,很多有名大詩人寫的詩詞,大多亦是中上,不可能隨手便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篇。李白王勃這類的天才除外。
“此子策論一流,書法一流,相貌一流,言辭一流……”
“可選為狀元!”
“不知在座各位意下如何?”
次日,等閱覽完所有考生試卷之後,貢院中,宋璟對所有主考官、陪考官說道。
既然白貴有能取得狀元的這份實力,那麼宋璟就不會吝嗇自己的舉薦,溫卷本就是科場慣例,他這般舉薦,沒有不合理之處。
當然若是白貴沒有這份實力,他哪怕得知白貴和太子殿下、金仙公主再交好,亦不會昧著良心,進行推薦。
有實力,又有人脈,推薦理所應當。
“既然宋相這般決定,我等亦是贊同。”
“吾等贊同……”
“贊同……”
眾多考官互視一眼,點了點頭。
此屆科舉,除了白貴之外,確實沒有什麼太過出類拔萃之人,所以他們即使有的人屬於太平公主這一股勢力,亦不好意思進行阻攔。
畢竟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文章好壞,是人都能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