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補明:明朝的特色——內閣篇(一)

伴隨著最著名的內閣三楊橫空出世,內閣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楊士奇、楊榮、楊溥。

在朱棣五徵漠北,遷都北平,七下西洋之後,大明終於扛不住了。

作為真正的大明第一操盤手的朱高熾都被活活的累死在了那個位置上,直到朱瞻基上位的時候大明仍然還算是風雨飄搖。

邊疆雖然炫耀武功,但是每年的花費堪稱恐怖,加上當初北宋時期乾斷了黃河線,直接導致了北方向來就是災情的重點照顧物件。

一度讓大明的內務問題成為大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仁宗和宣宗兩個皇帝只能放棄武功專修文治,甚至還得把自家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再才撤掉。

他們當然不是傻子,也當然知道這麼做代表著什麼。

可還是那句話。

朱棣如果身邊有個李靖,閒的他親自往漠北跑五次?

朱瞻基時期的將領雖然不錯,但想要找出來一個越打越強的可持續發展型將領來,那當真是有點痴人說夢了。

所以只能利用三楊的手段來發展內務,而後世所有的內閣朝臣也必須感謝這三個傢伙。

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愣是從皇帝手中要來了內閣神器,票擬!

什麼是票擬,說得簡單點就是,下面的朝臣,地方的官吏,將他們的奏疏傳到皇宮之後,不用先去找皇帝。

先來找我們,找內閣。

我們一方面記錄在冊,放到大明檔案館裡面,另一方面給皇帝一個處理的意見。

然後皇帝,簽字!

當然了,這個權利也是有問題的。

比如朱瞻基時期,內閣的票擬那只是建議。

如果朱瞻基認可,那就簽字,我要不認可,你的建議沒用。

但後面這個建議權,就不僅僅是一個建議了。

當然,除了票擬之外,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內閣的閣員舉薦制度。

在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朱棣時期,內閣由誰擔任,是由皇帝親自下場選人的。

但是到了三楊這裡,當然這就不是朱瞻基的問題了,這是英宗朱祁鎮的問題。

那個時候英宗雖然上來了,但實在是年紀有點太小了,他沒有辦法做出人事權利劃分。

而當初的太后又沒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入閣人選的問題,也自然而然的就放回了內閣本身。

所以,內閣新晉成員人選由內閣老成員舉薦,這件事情的背後代表著什麼,我想這就已經無需再多說什麼了。

當票擬加上閣員舉薦制,這雙重BUG披在了身上的時候,內閣也就慢慢地朝著龐然大物這個東西涌現了過去。

但,你們以為從此內閣就開始一手遮天了?

當然不!

現在我見過很多營銷號已經開始往于謙身上潑髒水了,說土木堡之變就是那幫子文臣自己弄出來的陷阱。

叫門天子朱祁鎮就是一個背黑鍋的,甚至於這裡面還有于謙的影子。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