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與林徹商量好後,馬上回到隊伍的核心中,因為他現在就是這支後勤隊的最高統帥。
沒多久,號角聲不停的響起,隊伍開始了行軍。
這個隊伍人數並不算很多,總共只有四千來人,但因為大量的牛羊車架,規模卻顯得非常龐大。
身在其中的林徹,站在馬車上四處眺望,卻根本看不到邊界。
因為行軍時,他們並不是蝟集在一團,而是分張出很大一片的行軍區域,面積差不多有方圓三里的樣子。
並且在他們的外圍,以十人隊為單位的斥候,不停向四周分派,他們架鷹走狗,互相之間還吹響號角保持著聯絡。
然後,前期派出去的斥候也陸陸續續的回來,向上級報告偵測到的情況,休息一會之後,再次出發。
另外,隊伍中也不時飛起獵鷹,在天空中盤旋,它們可以監視到隊伍四周十里外的情況,若是發現異狀,便可迅即示警。
正因為有獵鷹的存在,蒙古人的軍隊很少會遭到伏擊和突襲。
在獵鷹的視野裡,地上那龐大的隊伍並不是向前平移,而是各部之間,交替滾動向前,在茫茫雪原上劃下粗大的痕跡。
林徹第一次見識到這個時代的大規模行軍,心中感慨萬千,這還僅僅是一個後勤隊,就有這麼嚴整的軍紀,周密的偵察措施,那要是換了作戰部隊,那必然更加森嚴。
林徹暗想,要是自己想要襲擊這麼一隻隊伍,簡直是老虎吃龜,無從下口,距離十里外便被發現了,等近前時,若是對方沒逃跑,那也是必然做好了防禦,接著便是襲擊變成強攻。
難怪,這時代的蒙古軍隊會讓全世界都頭痛,行軍能力第一,機動能力第一,戰場視野第一,其他不說,就憑這些已經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足以利於不敗之地。
路上,透過與董不花的交流,林徹才知道,這次圍獵只能算一次中等規模,參與的人數大概有三萬多人。
總共有一萬多人是從中都出發的,分成了三隊,相互之間距離平行前進,一旦有哪支遭遇攻擊,最快的支援便能在一刻鐘時間到達。
忽必烈領著王公大臣們在其中一個隊伍中,而另一個則是純粹的作戰部隊,隨時保持著機動。
而其他兩萬人,其實早在半月之前就開始行動了。
按著董不花所說,這次狩獵,早早便建立了要給方圓十來裡的包圍圈,然後各部按著事前的安排,開始往中心地帶驅趕野獸,並且逐漸縮小包圍圈。
這個過程裡,每個參與者都各司其職,整體配合非常嚴密,有組織有秩序,各部都有明確的任務,必須遵守嚴格的時間安排,在各自負責的地段,進行堵截,包抄,驅趕,迫使獸群往預設地點移動。
這一過程,需要花費長達十幾天,甚至一個月,這些時間裡,兵士們都是野外露營,飲風枕雪,無疑是相當艱苦的,而且還得隨時保持警惕,根據
(本章未完,請翻頁)
包圍圈中獸群的動向,及時做出正確判斷,並展開相應的措施。
於是,這就造就了蒙古兵吃苦耐勞、英勇頑強、機智靈活的品格,而且到了戰場之後,即使各部之間無法聯絡,也依然可以保持相當高的默契。
可以說,這時代的蒙古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演練打仗,因此他們能稱霸歐亞,沒有原因的。
從中都到西山,相距三十多里,於是當天就到達了,路上最多花費了三個時辰,這對於一支後勤隊伍來說,已經相當神速了。
這一路,對林徹的觸動很大,透過對這場準軍事行動的近距離觀察,他清晰的感受到了蒙古軍隊的強大。
到了目的地後,蒙古人並沒有休息,而是立馬開始搭建營地。
圍牆,哨塔,拒馬,陷阱等等這些防禦設施,都一絲不苟的按著規定設定起來。
蒙古人對軍事技術的學習非常高效,從每一個敵人身上學習優點,然後統合到自己的戰術戰法中,這些防禦設施中就有許多中原漢人的智慧結晶。
將防禦做好之後,他們才開始搭建帳篷,不但有人住的,還有他們的戰馬,以及大量的牛羊也是需要防寒的,於是很快,白茫茫的雪原上,又長出了大大小小的白色蘑菇,按著規劃,分出不同的區域。
而且就算在營地內部,某些節點上也設定的分割,擺上了拒馬,至於有沒有陷阱,林徹沒有看出來。
林徹分到了一頂小帳篷,但是需要他自己去搭建,劃給他的地方,就挨著囊家真的大帳。
帳篷不大,但是很厚實,應該是牛皮的,所以分量也不輕,林徹本來想拖著走的,不過卻被董不花阻止了,說這種行為會毀壞帳篷,在軍中是不允許的。
還好虎子和寧藍兩人力氣都大,扛著三百多斤重的帳篷也不算費力。
不過他們三個都沒有搭過這種圓帳,倒是一時有些手忙腳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