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1

劉大橋端著一個大茶缸,泡著濃濃的紅茶。黃嚴這兩年愈加變本加厲,以前還會備個待客茶葉,如今動輒搞上一屋子的雲霧綠茶,別的茶葉都不見蹤影,他只好上門還要自備茶水。

劉大橋坐到主沙發上,黃嚴把屁股往沙發那一頭挪了一挪。黃立工看著他倆,劉大橋還是濃密厚黑的頭髮,和父親滿頭花白對比強烈,驀地有些心酸。

“聽說武山鎮周邊要搞一個新工業園區?”劉大橋徑直問黃立工。

黃立工點頭,“是的。”

“你們挑頭起來開發的?”劉大橋盯著他。黃立工一時摸不著頭腦,工業機器人產業園這事兒,在武山鎮已經不是新聞了,劉大橋這麼鄭重其事地詢問,似乎別有所指。是擔心規劃太大,他和劉睿陽啃不下來?他緩緩點頭,說,“這事兒是我們發起,政府支援。開發呢,是和一家產業地產公司共同開發。這是個大專案,需要有實力,有經驗的合作伙伴。”

“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在廣東都快成常規專案了,好幾個地方在搞,熱火朝天。”侯大勇幫腔說,“長三角也是這樣。小黃廠長在江城也搞起來,是大勢所趨。機器人以後會成為工廠裡的基本配備,就像流水線一樣。”

“唉……”愁色毫不掩飾地爬上劉大橋的臉。黃嚴輕拍一下身邊的老搭檔,說,“我們年輕的時候,站在機器前,不也盼過有一天機器會自己轉,自己把東西都生產出來, 我們坐在那裡喝茶看看就好了。現在,這一天真的要來了,是好事啊,老夥計。”

“我知道是好事,對國家來說是大好事,大勢所趨。只是……”劉大橋扳著手指數著街坊領居,那些動力機總廠騰退閒置的老技術工,那些家庭條件不好生活艱澀的,輕輕搖頭,“一輩子練就的技術,就靠這個吃飯,沒想到人還沒不行,技術就先不行了。就算是勢在必行,可是他們被機器替代後,怎麼生活呢?拖家帶口的,年紀也上來了,再去學,怎麼競爭得過年輕人,怎麼競爭得過機器?別說他們,就算是年輕人,學機械的,未來怎麼就業?”

黃立工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他想起生產總監鄧建陽告訴過他的,有一次劉大橋從鯤鵬機器人測試車間出來,沿路穿過兩排整齊劃一地揮舞著手臂的焊接機器人,面對兒子的傑作,他毫無興奮,相反滿臉都是落寞。當初劉大橋送劉睿陽上大學攻讀智慧製造時,會想到今天這個擔憂嗎?他在家裡和劉睿陽嘮叨這個事情時,劉睿陽又會怎麼回應呢?

可是,時代的車輪終究會往前,絕塵而去。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問題,但最後它們都不是被解決,而是被拋下去了。

黃嚴寬慰劉大橋說,“老劉啊,我們往前看吧。我看電視,別說工廠,家裡都被機器人給佔了。掃地機器人,做飯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去醫院看病,都有機器人動手術了。聽說,很快餐館裡就會用機器人上菜了。這個世界總在變好,世界變好了,我們受點委屈算什麼。”

劉大橋嘆了口氣,“我們老了就算了,年輕人可怎麼辦,現在學校沒少招機械專業的學生呢,以後出來是不是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侯大勇擺手說,“師傅你就別擔心了。你知道年輕人的,此路不通,自然會走另一條路。你看現在學機械的,有幾個上一線車間,畢業就轉行。”

黃嚴很有感觸,接過話來,聲音響亮,“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我們要相信年輕人,每一代人總有每一代人的解決辦法。我們年輕的時候,上一輩人不也擔心這擔心那,但是,我們不也挺過來了嘛,也創造了不小的成績啊。下一代人一樣。還記得當年我們爭論跟國外技術差距多遠吧?就拿機床來說,國外的機床24小時不停機,國產的不行;國外的1秒加工1個零件,國產的要1秒半。現在呢,山東做高階機床整合的,訂單量全球第一了。今年“兩會”,還專門審議了製造強國。下一代比我們強,老夥計啊。”

劉大橋點頭,輕輕拍著黃嚴的手臂。黃立工母親和保姆在廚房做好了飯菜,陸續端上桌子,喊他們上桌吃飯。

黃立工起身,對兩個老人說,“我打算盤下動力機廠總廠。”

黃嚴和劉大橋聽了愣了一下,然後一齊看向黃立工。

“真的?!你要把睿立科技搬過來?”劉大橋聲音都有些哆嗦,“那很好啊。挑空高,牆都比現在的結實多了。”他指著黃嚴,“你爸爸經常睡不好覺,就怕房地產商把它給推了,在上面蓋房子。”

“那不好。”黃嚴趕緊制止,“改造老廠做生產,還不如新建廠房成本划算。要新啊,跟上新時代。”

黃立功怕他倆爭起來,趕緊說,“我是想盤下來改造,搞成工業博物館,開展工業旅遊。那是一代人的記憶,也是武山小鎮歷史的一部分。”

“那也好啊!”劉大橋說。

黃嚴剛高興完,馬上擔心起現實問題,“我們這廠歷史包袱重,要改造成本可不低。除了改造,維護也得年年一大筆錢吧。”

“市裡說了,歷史包袱他們接過去,讓我們放手幹。後期運營呢,我會和合作的那家產業地產公司談,他們來做。”

“我那壇燒谷酒你藏到哪裡去了?”黃嚴衝著廚房裡的老伴喊,“快拿出來,我和劉工要好好喝上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