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進入了盛夏,江城大街上熱浪滾滾,放眼望去,看到浮在馬路上升起薄薄一層似霧非霧的氣體,明晃晃的。此時,《中國製造2025》剛頒佈沒多久,黃立工正在辦公室裡,接到旭日集團少帥馬曉濤的電話。
“我們的規劃透過了。”馬曉濤在電話中大聲嚷著。
“好啊,那好啊。”黃立工用右肩聳起貼著耳部,中間夾著手機,雙手在膝上型電腦上打著字。
“你不怎麼興奮啊?”
這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嗎?透過只是時間問題,之前召開了多少次專家會議、政府部門協調會議,關於武山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新聞也早在當地媒體鋪天蓋地了。只是,總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真下來的時候,不真實感似乎多過興奮。
“沒有銀子,心裡不踏實,興奮不起來啊。”黃立工調侃著說。
“少廢話,趕緊過來,我們就在新區。”馬曉濤知道他是藉著調侃說實話。自從黃副市長引薦和推動,兩人時常一起調查和規劃,會都開過很多次,彼此熟絡。馬曉濤把他列為同一戰壕的戰友,從不和他說客套的話。
黃立工放下手頭活兒,開車直奔過去。
新區緊挨著武山老鎮,往北,是平原地帶,偶爾一兩個小山坡,大片的旱地和耕地。耕地中,不少是當地村民自行開荒的,並不納入官方耕地統計裡。
三輛車子一群人,圍繞著馬曉濤在指指畫畫,說著什麼。黃立工走近人群,馬曉濤一眼瞄到他,分開眾人,衝黃立工走過來,摟著他肩膀,嘴裡嚷著,“你真是穩坐釣魚臺啊,皇帝不急太監急。”
黃立工忍不住笑了,這傢伙爽直得可愛,就是比喻的水平太差,好好一個大男人,精力旺盛的,咋就把自己比著太監了?
馬曉濤的人圍上來,紛紛跟黃立工打著招呼。這幫人是旭日集團各職能部門精兵強將,被馬曉濤抽調過來,組成一支尖刀隊。他們自然樂意跟隨,鞍前馬後的,畢竟是少帥,公司的接班人,跟隨他就是跟隨未來。
馬曉濤帶著黃立工站在馬路邊上,指著眼前這片空曠的土地。雖然只是上午,陽光已經很猛烈,照得空地耀眼無比。“這次國家出臺製造強國計劃後,政府催得緊了,要我們上馬動工。土地徵用、補償、搬遷以及三通一平,建廠房……都沒問題,我們的行活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你黃總,得往裡面裝東西了。”
他儼然看到了整齊整潔的辦公樓和廠房拔地而起,最荒涼旦夕間成為最繁榮,成為地方經濟轟鳴強勁的引擎,豪情頓起。“我對你太有信心了,你的規劃只要裝進去,絕對是全國典範。所以你放心,不是我,”他用拇指指著身後那群隨從,“是他們,會緊緊盯著你的。”
黃立工肚子裡苦笑,他知道馬曉濤說的是江城市專案論證會。就是那次論證會上,他的表現折服了馬曉濤,自此一副對他信任無間的模樣。
產業園是他們兩家共同申報的。在專案計劃書和地方規劃方案裡,以工業機器人為主體的智慧製造被列為江城支柱產業。美其名曰,“深耕主業,勇於創新,製造精品”,具有江城特色的機器人智慧製造產業發展之路。
在江城市專案論證會上,面向眾多政府官員和專家,黃立工侃侃而談。
什麼叫江城特色?就是從引進模仿到整合創新,必須差異化,區別於一些低端製造(他瞬間腦海裡蹦出廖志超的模樣,是的,即便在愚蠢的地盤上,也要把愚蠢的人幹掉),貼上“專精特新”的標籤。已經到了貼這個標籤的時候了,換道超車,中國必須向外資品牌發起衝擊,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中要尋求打破德國、日本、瑞士和義大利等國的壟斷。
標籤怎麼貼?黃立工的規劃是從產業鏈角度,“主機為龍頭,核心零部件、和系統整合等相配套”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打造通用型工業機器人產品群、特殊機器人產品群、核心零部件產品群等多個產品叢集。即使同一產品叢集,也注重功能的差異性,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和產品的差異化發展,同時針對製造業發展需求,未來將引導行業企業由單純的“製造商”向“方案提供商+系統服務商”的發展方向轉變。
這些產品群自非一個武山鎮所能承載。黃立工在大螢幕上開啟江城地圖,用鐳射筆在江城東西南三個外圍區域各畫了一個圈,至少在三個地方開闢產業園區,打造不同的產品群,既符合產業協作半徑的經濟學,又能讓江城在製造強國的大戰略面前,擁有一席競爭之地。
參加論證會的是江城各委辦局負責人,包括孔廣華副縣長;馬曉濤帶著團隊骨幹列席其間。各委辦局發言,短小精幹,多是肯定,都等著副市長黃衛東最後的表態。
黃衛東態度很明確,不僅要求在土地、人才、金融、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給予了產業優先的保障,還指示各個部門以及縣市,要給予一路綠燈,甚至提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試點投資專案線上審批監管,確保一般企業投資專案開工前審批“最多30天”,提速30天以上,“一窗辦理”“證照分離”等一系列改革,讓企業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各個職能部門面上積極表態,肚子裡在叫苦。他們清楚得很,要全面達到黃副市長的要求,目前軟硬條件都不具備,且得三五年後。
所幸黃衛東聚焦於武山鎮產業園開發,沒有把江城西區和南區產業園的事情提上日程。他再三強調,把江城東區的武山機器人產業園先期搞好,搞出樣板,再讓“東風”吹一會兒。
會後,馬曉濤硬拉著黃立工,請他吃大餐。“刮目相看!”馬曉濤說,“以前參加這種會,我都是聽一會兒,眯一會兒,熬到結束,反正都能過。但是你講的這次,我從頭聽到尾,一字不落,全程無尿點。”說著硬灌了黃立工一大杯紅酒。
正因為如此,馬曉濤對專案甚至比黃立工還上心。武山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是旭日集團在江城開拓的第一個專案,也是馬曉濤親自帶隊的第一個專案,他渴望證明給父親看,自己完全有能力擔當重任。
“走,我們去動力機總廠看看。”馬曉濤提議說。
“嗯?”黃立工有些意外。
“我們就剩最後一個問題,總得解決一下吧。”馬曉濤笑著說。他倆的合作乘風破浪,頗有默契,共同拿下產業園後,園區的投資、建設和日常運營,由旭日集團負責;招商交給睿立科技,睿立科技率先搬進新園區,並把供應鏈也逐步遷移進來。馬曉濤拿下了按園區工業用地面積10%配套的住宅用地和按15%配套的周邊商業用地,全部投資開發由旭日集團負責,睿立科技則分享商業地產開發收益的20%。黃立工接受二八分成,但是提出要把動力機總廠改造成工業博物館和工業旅遊景點。馬曉濤不太想接,寧願多讓一些分成比例給睿立科技。但是,黃立工非常堅持。在這個事情上兩人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十分鐘就進入了老城區,機械小鎮氣息撲面而來。前店後廠,門口開五金商店,或軸承、木螺釘、活塞等特色產品,隨著招牌沿著老街一線排開。路上,黃立工給馬曉濤如數家珍般歷數著沿線的故事,這個門口打過高年級學生,樹立了孩子王地位;那個街角和縣裡來的二流子打過群架,他們堵放學女生堵到這裡來了;這堵矮牆是他和劉睿陽經常翻的;那個大門口,是他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