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工走進論壇會場時,總覺得有點不對勁,疏忽或遺漏了什麼似的。
名片嗎?摸摸兜裡,在呢。是穿的衣服不對?他瞄了一眼,不是。前陣連軸見投資人,熟能生巧,他反而還有點習慣穿正裝了。
投資人?他心裡咯噔一下,馬上想到許茜茜。糟糕,許茜茜前些天就和他說過想一起來這個論壇,當時他就隨口說,好啊,到時候看情況安排。沒想這些天的生活過得跌宕起伏,把這事忘得一乾二淨。
禮儀小姐把他領到第一排,他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在最邊上。這次工業機器人高峰論壇是行業裡級別不低,不少大佬前來參加,連汪自強都來了。作為本行業的本土小黑馬,能夠安排在第一排座位,也不算辱沒。攻佔供應鏈心智。黃立工雷厲風行,費盡心思找人,溝通勾兌,想法把自己臨時塞進論壇嘉賓行列裡。
坐下後,黃立工捧著手機,琢磨著怎麼找個有理有據且還不會讓她糾纏的理由,把許茜茜擺平。螢幕亮起來,手機在手裡燙手地震動著。他嘆了口氣,倒黴的事總愛湊巧,主動找上來。點開,果然是許茜茜的資訊。
“我還在等著你的安排呢!”
隔著螢幕都能看到她生氣的模樣。
“你就是鯤鵬機器人的黃總?”
黃立工抬起頭,面前的人身材瘦小,一臉精明幹練,看到他的名牌後頗有興趣的樣子。嘉賓已經來了不少,在四處走動,交換名片,寒暄。他迅速回了一條資訊,“開會,有急事,回頭和你說。”扣上靜音鍵,站了起來,和那個人握了握手。兩人開始寒暄。
“聽說你們做了一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那人問道。
論壇**臺上,主持人正在與汪自強對話。汪自強可是顯赫人物,行業明星企業華普機器人的董事長。黃立工精神一振,坐直了認真聽著。會議開了兩個多小時,可算到這個環節了。他折騰著參加這個論壇,為的就是這個人,這一刻。
“能夠走上工業機器人這條路,我要感謝老一輩科學家,比如我的研究生導師江//青木教授。”汪自強在臺上講述華普機器人的前世今生,說到江//青木,就有點兒動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出國回來,用大手比劃著,很有激情地說,‘將來,我們中國的機器人要像美國、蘇聯那樣,上能探天、下能探海;要像日本和德國那樣,在工廠裡奔跑’。在眾多工業人前仆後繼的努力下,將來正在成為現實。可惜,他不能親眼看到了。”
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主持人感慨地說,“我國機器人發展史上,永遠銘刻著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名字。”
“是的。”汪自強說,“作為緬懷,我和大家講40年前的一個故事,我們中國的偉人第一次和機器人相遇的故事。”
那是1978年10月24日,鄧、小、平受邀訪日。在日本日產公司位於神奈川縣的工廠參觀,在一臺形狀奇特、正在進行自動焊接作業的機器人面前停下來。說“她”奇特,是因為這臺焊接機器像一位巧手秀娘,在生產線上舞動著巧手穿針引線,眨眼間就把一臺汽車的框架“縫製”得整整齊齊。陪同人員告訴他,這是機器人。
這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元點。同一年,一批中國科學家,克服種種困擾,第一次制定出研製機器人的計劃,正式列入1978年1985年自動化科學發展規劃。我們應該牢牢記住這些科學家:屠善澄、楊嘉墀、王大珩、宋健、蔣新松等,以及後來推動著中國機器人發展的外籍華人科學家淡自忠、席寧教授等。他們的名字,將銘刻在中國機器人發展史上,也銘刻在十四億人的心目中。
“真正有意義的道路,從來都不會平坦,從來都充滿艱辛,甚至屈辱。”汪自強講起第二個故事。1979年8月,首屆國際人工智慧研討會在日本東京召開,中國派出以蔣新松為組長的五人專家團隊出席會議。會議結束後,蔣新松一行奔赴日本幾家著名的機器人公司考察,想買一臺機器人帶回去研究。在其中一家機器人公司參觀時,看到無人生產車間,機器人永不疲倦地重複著流水線作業,十分震撼。他向廠方提出購買機器人的願望,對方看了他一眼,用輕蔑的口氣說:你們會用嗎?15年之內我們不打算與中國合作。
蔣新松憤怒得一時無語。當眾之下的傲慢比耳光更屈辱。蔣教授努力剋制著,回敬了一句:15年後,你賣給我,我還不一定要你的呢。
主持人問:“後來呢?”
“15年後,”汪自強臉上露出一絲輕鬆的笑,“他們主動找上門來,和蔣新松教授談合作。”
臺下掌聲再次如雷響起,經久不息,帶著種解恨般的自豪。
“這是我們的使命,也將是我們的榮耀。命運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汪自強慨然說道,工業機器人可以說是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也是透過未來新工業大門的鑰匙,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都必須攻克、掌握核心技術。過去40年的歷史所講述的,當今產業競爭所要求的是,工業機器人企業必須攻克所有山頭,自行開發控制器、減速機和伺服系統,保證工業機器人完整的技術體系。國有企業更得承擔起時代的要求,承擔起國家重任,凝聚科技人才,凝聚市場力量,全力與跨國品牌進行廝殺,在國際上殺出一條生路,殺出強國之路。應該大力鼓勵和培育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全面提升中國的基礎工業技術水平。國貨當自強,不搞外來組裝,不成功便成仁。
黃立工看了下表,馬上到問答環節了。主持人一宣佈開始自由問答,他就站了起來,伸手等著禮儀小姐的麥克風。
“汪總的家國情懷,黃某很感佩,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很敬重。”黃立工認真地向汪自強微躬點頭致意,接著說,“汪總的追求和願望,我也很認同,也是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正因為道同,所以要相與謀。對於怎麼實現,我想法和汪總不同。”
開場鋪墊完,黃立工深呼吸,開始他的風暴。
“我不同意工業機器人企業必須要攻克所有山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不是因為難、不可能,而是因為這會讓我們離我們的使命和目標越來越遠!”
場裡一陣聳動,交頭接耳地一片嗡嗡聲。黃立工走出座位,走到臺下空地,面對著汪自強,眼睛餘光可以掃到全場。
“汪總剛才提到工業機器人的三大山頭,減速機、控制器和伺服系統,看似設計和工藝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材料的問題。就說減速機,我們和國際先進的相比,扭轉剛度、傳動精度等穩定性和精度指標方面,差距非常明顯;耐疲勞強度方面差距也很大,一年半載就磨損報廢。完全複製國際頂尖產品的,也是如此。原因在哪?材料。我們生產不出符合要求的特種鋼。人家也不賣給我們。又比如反饋元件,也是致命問題,歐美和日本壟斷了95%以上的市場,我相信在座的都很清楚,我們製造出的工業機器人,反饋元件的國產率基本就是0%。還能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磁材,超薄的矽鋼片我們造不出來;還有一些絕緣材料,也只能選擇美國或德國的……
如果一定要攻佔所有山頭,那就不是一家的事了,我們這些工業機器人企業恐怕還得進軍材料工業。大家都知道,日本是材料大國,它們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們還在實驗室的基礎階段,至少有10年差距。就算我們咬牙自主生產出所有材料了,機床呢?晶片呢?還有更要命的,標準呢?我們現在用的伺服總芯技術,它所有的標準,所有的定義,沒有一個是我們中國人制定的,全部來自於歐洲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