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施奕文真的不是為了故意冷落趙南星等人,畢竟,就他的本意來說,這些人用好了是能派上大用場的,包括這些人的子弟。
為啥?
明末的大科學家有幾個人不是士人?
東林黨嘛……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明末計程車人可不是清末計程車人,對科學持牴觸情緒,甚至他們對科學遠遠大於對經書的興趣。
早在正德年間,社會經濟繁榮導致了文化的繁榮,與此同時讀書人竭盡全力想要衝破八股禁錮,社會文化發展已經到達了臨界點。在隨後百年的大明,士人圈是什麼模樣?按照錢謙益的說法,也就是那位水太涼所言:“正嘉年間,士以通經為迂;萬曆之季,士以讀書為諱!”。
換句話來說,就是從正德、嘉靖朝開始,讀書人居然把通曉五經視為迂腐。到了萬曆朝,甚至發展到了讀書人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讀書。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就是覺得八股無用,在思想上另謀出路,開始廣泛追求知識的實用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無數儒生跑得很偏,看不起八股的他們,經也不讀了,書也不看了。也就是背背參考資料應付科舉,還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家大業大的研究起了經世致用的實學,不屑與迂腐書生為伍。晚明會什麼會誕生那麼多科學家,說白了,就是因為跑偏的儒生太多。
被流放到北港的有多少儒生跑偏了?
施奕文尚不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港這邊已經被他給帶偏了,就像現在施奕文已經在廠子裡呆了足足半個月。
堂堂的宣慰使,如此不務正業的一心撲在工匠活上,這……與當朝的皇帝倒有點兒像。
為啥一心撲在這上面?
就是在和織布機較勁。
“線斷了……”
“快停機!”
又一次,隨著工匠的喊聲。水力傳動帶透過離合器停止了傳動,織布機再次停止了工作。
“紗線又斷了?”
看著斷裂的紗線,施奕文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
其實早在京城的時候,他就特意瞭解過國內的棉布市場,而他意外的發現,現在北方——北直隸、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市場上消費的棉布絕大多數都來自江南,來自南直隸。現在的北方,包括西南,既沒有成規模的棉花種植業,也沒有棉紡織業,甚至就連百姓也不會紡棉紗、織棉布。
其實,棉紡織業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本身就是從南到北傳播,因為棉花本身就是熱帶作物,向北方的傳播需要一個馴化過程,直到萬曆年間,山東等地才有成片的棉花種植業,至於棉紗紡織,直到天啟年間,才有一些南直隸籍的官員,在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教授,傳播棉紗紡織技術。直到百年之後,本地土布才取代包括大名鼎鼎的松江布在內的南直隸棉布。
而現在,大明本土的紡織市場是南直隸棉布一家獨大,當然了利潤也是極其豐厚的,每年僅僅只是京城一地,就會從南直隸購買價值數百萬兩的棉布。而且大明的棉布還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不但遠銷到東南亞、印度等地,甚至還透過大帆船航線遠銷美洲,至於歐洲,也是大明棉布的市場。
唯一的問題是,供不應求!
畢竟,大明的棉布是要優先供應本土,剩下的才出口啊!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施奕文當然不會視而不見。於是乎,發展棉紡織業,就成了他為北港製定的“工業發展計劃”的核心,人還沒回到北港,就研究出了新式紡紗機,其實也就是借鑑了“珍妮機”的原理,就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一下子就能紡出更多的紗了。
有了在京城對紡紗機進行充分的研究,從作為工科狗的施奕文,回到北港的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個紡輪帶動十六個豎直紗錠的新紡紗機,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六倍,而且經過多次改進後,非但可以使用水力傳動,而且可以帶動的二十四個豎直紗錠。
紗線產量的提高,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織布產量,除了引進“飛梭”技術提高布匹產量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入水力織布,“飛梭”加水力,這才是真正的工業大殺器。
相比滑槽裡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的“飛梭”,水力織布機的技術更為困難,而最困難的是什麼?
就是紗線容易斷裂。
“又斷了……”
站在織布機的面前,施奕文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
見狀李南安就在一旁安慰道,
“大人,其實,咱們有了飛梭,織布的產量已經提高了不下三倍,再加上紗線的成本也低於南直,咱們的棉布,利潤至少比南直布多三成,也不必急於一時,畢竟,眼下,咱們這邊也是剛開始種棉花……”
李南安是施奕文從南直隸尋來的工匠, 他最擅長製造各種紗機、織布機,就像歷史上那些官員引進南直隸的棉紡織技術一樣,首先就是引進工匠,建立傳習所教授當地工匠造紗機、織布機,同時教授當地的婦人紡紗織線。
不過在施奕文這,他所要的可不是那種男耕女織或者由舊式織布機累積而成的“工場”,而是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並不僅僅是因為現代化工業生產的利潤更高,最重要的是,現代工廠可以吸納大量的工人。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只有這樣的工業化生產才能夠催生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的技術發展和變革。
要不然不過也就是原始的手工業而已。
“沒種出棉花可以買,眼下,最重要的是把織布機、紡紗機都造出來,然後大規模的紡出紗線,織出棉布,那怕就是坯布……市場也是很大的!只要把斷線的毛病去掉,剩下的也就簡單了。”
突然一旁有一個工匠自言自語道。
“其實,既然這紗線容易斷,那咱為什麼不用粗線呢?反正百姓更喜歡穿粗布!用粗線織粗布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