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從淮安到杭州的運河不受影響,主要就是從濟寧到臨清的山東段運河大受影響,基本上不通了。
他提議應當想辦法修復。
可沒了黃河水,要修復運河成本很大。
京杭運河向來是帝國經濟命脈,妥妥的黃金水道,每年北上南下的運河漕船能達萬艘,還沒算上民間商船,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運河而興。
蘇寧常鎮蘇松杭等江南名城。
還有淮安徐州,濟寧臨清聊城德州這些重鎮,全因運河而興。
而如今黃河改道,德州、臨清、聊城都成了黃泛區,且還未從戰亂中恢復過來,濟寧徐州等段,則完全阻塞,無法通行。
加之朝廷大力推行海運,所以現在運河在山東這裡堵了,斷了。
曾經號稱繁華壓兩京的臨清,十幾萬城市人口,被稱為天都之肘腋的聊城,運河河身漸涸,如今就算山東全境興復,可也僅剩下濟寧、聊城、臨清間的一些小船往來而已,經濟惡化,工商衰弱,元氣不復。
濟寧以南,雖然河段涉及不大,可也受影響極大,迅速的衰弱。
還有如濟南沿海的利津,做為大清河的河口,這裡一直是山東最重要的鹽場,繁榮九百年,居山東鹽場之首,黃河奪大清河入海外,利津鹽灘淹沒殆盡,損失巨大。
黃河改道,是好了淮人,卻苦了齊人。
山東百姓,都希望黃河打哪來,再回哪去,可現在要恢復舊道,並不容易,治理成本太大了。
所以朝廷也不願意再南流。
山東官員們便提出分流之議,在大名府開馬頰河以分減黃河之水,從山東、河北兩省分流入海。
雖說現在河北還未完全光復,可朝中也有不少河北籍官員們,他們本來是山東籍官員們的盟友,贊同南流。
結果現在山東官員提出在河北分流,他們立馬不幹了,盟友變成了對手。
不過復舊道反對者太多,一來是朝廷出於治理舊河道成本太高,二來是江淮官員們都反對黃河恢復故道。
朱以海本身也無意恢復舊道,恢復舊道其實最大的好處,是能恢復山東運河。
但朱以海並不願意再恢復山東運河,因為成本太高,無水可濟,是最大難題,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朝廷改為海運更有優勢。
而且他也有意發展沿海的港口經濟,把重心從運河沿線,移往沿海。
以前河南也好,山東也好,江淮、河北都好,最核心最發達的地區,都在運河兩岸,所有人口經濟等都往運河虹吸。
現在朱以海希望能夠迅速進入大航海時代,所以趁這機會,乾脆往沿海轉移經濟。
根本沒必要再費力去恢復黃河舊道和山東運河。
“朕之前也說過,黃河就按新道入海,山東運河暫時也不要再去恢復了,今天還是先談故道的治理和利用,其它的先不談。”朱以海直言。
次輔王之仁進言。
“治理舊道要投入很大,但這四百萬畝地,能開發百萬畝糧田等,價值還是很高的,臣建議,不如把這故道全都劃入陛下的皇莊,由陛下內帑出錢治理,既疏浚河漕,也開發河灘,陛下內帑出錢治理,也為朝廷國庫節省了大筆開支。”
這明顯有些過於討好皇帝了。
文安之直接反對。
“臣以為應當是朝廷主要負責規劃和管理,故道是塊寶地,但現在新河道八百里黃泛區,也有無數災民他們世代居住的村莊、田地被淹沒,甚至徹底成了新河道。
朝廷應當把新河道的那些山東百姓,遷來故道安置,建立村子,授分田地。”
王之仁認為這樣雖然看似很好,可安遷也要花費,疏浚河漕也要錢糧,現在朝廷處處用錢,得儘量減少開支,如果把地交給陛下皇莊,由陛下治理,然後收益也歸皇莊,這挺好的。
“王公此言差矣,這是懶政想法,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