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才章滿臉漲紅,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反駁。
若說楊帆的解釋是胡言亂語,那豈不是對孔聖人的汙衊。
這裡都是受到儒學薰陶的人,若敢出言反駁,還不被這些人給噴死。
更何況還有孔穎達這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此。
楊帆這傢伙也太毒了,居然能想出這樣的解釋來。
司馬才章不難想象,若自己強言反斥的後果是什麼!
孔子是什麼人啊,那可是天下學子心中的聖人。
一直以來,《論語》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一直是各學派爭論的焦點。
按照以往的解釋,這代表著孔子‘愚民’的思想,算是孔子一大詬病。
如今楊帆的這番解釋,完美的為孔子所留下的爭論加以粉飾,相當於是給孔子的最後一絲缺憾填補完畢。
孔子主張仁和禮。
“仁”指的是仁者愛人,這一認為是規定剝削階級關心群眾,抵制苛政,說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指的是“克己復禮”,就是要剋制自己,使自身合乎“禮”規定。
因此,從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可以看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顯然不是大家一直以來所認為的‘愚民’思想。
於是乎,整個值房內瞬間沸騰了起來。
“我就說嘛,孔聖人作為傳學的先驅,怎麼可能會提出如此荒唐愚民思想,原來是這麼解釋呀!”
“不錯,仔細想想,忠義侯的解釋才是聖人的意思,這才符合孔聖人的仁愛主張嘛!”
“忠義侯果斷是年輕一代的第一人,隨手之間便揭開了爭論上千年的誤解,難怪年紀輕輕就能當上禮部尚書。”
“司馬教授這下難堪了,剛剛還口口聲聲說指點忠義侯,現在實在是……”
“依我說啊,這個司馬伕子本來就是咎由自取,惹誰不好,偏偏去惹忠義侯,這豈不是自取其辱麼?”
“噓,大家小聲點,司馬伕子不敢拿忠義侯怎麼樣,可我們還要在國子監學習,可不要被針對。”
剛剛說話的人繼續道:“怕什麼,我聽說是因為司馬伕子嫉妒忠義侯年紀輕輕就當上禮部尚書,所以才針對忠義侯。”
“嗯,我也聽說了,可他也不想想,人家忠義侯是憑著本事當上禮部尚書的,不僅無私貢獻藥方治療天花瘟疫,還提出科舉改革的方桉,甚至翻手之間便解決朝廷的財政危機……而且還帶兵滅了吐蕃國,這樣的功績當上禮部尚書怎麼了?”
聽到眾人的議論,即使以司馬才章的老臉也不由羞紅得垂下,甚至想找個地縫給鑽下去。
本來還想讓楊帆成為自己的墊腳石,哪知道一個問題就讓自己敗得體無完膚。
此時,一旁的孔穎達從思緒中清醒過來。
剛才一直不斷揣摩著楊帆的見解,越揣摩越覺得只有這樣的解釋才符合自己老祖宗的高尚品德。
況且,自己家族就是仗著老祖宗的家底能夠有這樣的地位。
如今有人把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最後一絲瑕疵彌補完畢,怎能不讓他激動。
看向楊帆的眼神簡直如同盯上了一個脫光衣服的美女,這簡直就是給自己家族送福利啊!
以後別的學派再也沒有攻訐自己老祖宗的話柄。
想到這兒,孔穎達紅光滿面的站起來,說道:“忠義候,請受老朽一拜。”
說著,恭恭敬敬的鞠躬施禮。
接著又繼續說道:“先祖為傳學走遍天下諸國,目的就是為了傳達仁愛的思想。”
“可惜由於孔氏後人不孝,沒有深刻理解先祖的思想,以至於被其他人詬病。”
“如今忠義侯的一番見解讓老夫茅塞頓開,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先祖的意思。”
“結合先祖整個思想的承續,也只有如此理解才符合他老人家的高尚品質。”
“至此以後,某將重新更正和釋譯對先祖思想的詬陷,若誰敢再對先祖的思想無故歧解,就是與我儒家學派為敵!”
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穎達這番話可以說是對楊帆的見解做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