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居正入京那日,江寧城萬人空巷。
初生的大周朝對於江南百姓而言是陌生的,在廣泛流傳於江南的傳言裡,大周朝由時任司徒、樞密使、鄴都留守,坐鎮河北的大漢權臣郭威篡位鼎立。
至於郭威篡位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說。
安重榮那句風傳天下的名言:“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焉!”就能解釋一切。
生在換皇帝如換走馬燈的五代亂世,不管江南江北,要是沒經歷過改朝換代,或許只有一個原因:命短
所以大周立國對於天下百姓而言,並非什麼衝擊力巨大的訊息,都把這場政局動盪變換,看作是又一次亂世縮影。
但天下有識之士卻看出其中細微變化。
大周立國,幾乎是兵不血刃承襲劉漢江山,除割據太原的劉崇,其他節鎮州縣,幾乎是傳檄而定。
再往前幾年,劉知遠從太原南下,進兵開封時,高舉驅除契丹人的旗號,盡收人心,河北之地只有一個藩鎮首領杜重威叛亂造反被誅殺。
這兩次立國過程相較以往都出奇順利,中原、關中、河北等地的大小藩鎮,幾乎沒有站出來抵抗者。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從黃巢血洗長安,一把火焚盡大明宮,徹底摧毀大唐王朝最後一絲尊嚴開始,天下藩鎮軍閥便徹底掙脫了皇權束縛,誰有兵有糧,誰就是草頭王。
朱溫滅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據河北,稱帝於魏州,與朱梁爭雄中原。
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唐,天下藩鎮深以為恥,造反者前仆後繼,貝州節度判官吳巒誓死不降,據城與契丹兵死戰,最終投井而死。
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渭州巡檢張從賓、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石晉一朝,起兵造反者終不絕。
若非乾爹耶律德光鼎力相助,乾兒子石敬瑭哪能在開封穩坐帝位。
可是自劉知遠立國以來,藩鎮作亂的事越來越少,軍政財權越來越向中央集中,朝廷權威日益加重。
這是歷代當權者削藩鎮集權的結果,也是天下百姓苦於戰亂自發的選擇。
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裘甫在浙東起義,拉開唐末亂世,迄今為止已有近百年之久。
百年離亂,苦的是天下百姓。
朱梁代唐距今又過近五十年,到如今大周鼎立,已歷經五代王朝興衰。
相較於唐末混亂視天子皇命如兒戲,天下藩鎮混戰的黑暗時代,五代時期反而是中央朝廷比較有權威的時代。
每一次王朝更替,便是一次大的中央集權演進。
藩鎮勢力在一次次演進過程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天下苦藩鎮久矣。
百姓漸漸意識到,藩鎮勢大中央式微乃是禍亂根源,漢人王朝最大的敵人始終是塞外遊民。
如今,新生的大周朝雄踞北方,與佔據江南的唐國隔淮水為界。
不管是蝸居成都的孟蜀,還是龜縮浙東的吳越,又或是苟延殘喘的南楚,閉鎖嶺南的南漢,狹居荊南的南平,都難以再插足天下正統之爭。
周唐爭霸將決定天下歸屬。
薛居正作為大周使臣,周主郭威特使代表,入江寧城時自然引得滿城轟動。
郭威是北逐契丹的鐵血統帥,大周朝在江寧百姓眼裡,自然也有與生俱來的鐵血、強悍氣質。
江寧百姓對待北朝來使,心情是極度複雜的,好奇又夾雜些許畏懼,更少不了敵視與不服氣。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都說北朝人勇武善戰,一面要對抗茹毛飲血的契丹蠻夷,一面還要應付藩鎮戰亂,男兒自小就在血與火中淬鍊長大。
而江南自從烈祖李昪立國,十四五年的時間裡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文教昌盛,農業商貿有所發展,社會趨於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