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上,山坡側,叢林中。
月色淡淡,群星燦爛,夜色如水,披灑大地。
前世古人有詩云:“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這裡不是庭戶,也不是秋季,更沒有夜霜欲落,不過這裡的月夜,一樣寂靜,一樣清逸。
方天頭枕一棵老樹之根,如往常一般酣睡著。
而從老樹之上,有好些柔韌之條垂下,如同圓帳一般地,把方天疏疏垂護其中,有的枝條,不時還搖盪那麼幾下,既像是為方天扇風,又像是和他打招呼。
蓋因老樹知道,方天並沒有“睡著”。
是的,方天確實在酣睡著,但酣睡過去的、處於清靜且沉寂狀態的,只是意識,而他的心神、感應以及身體的本能觸覺之類,都在一種類似於本能的情況下,盡情舒展著。
換言之,方天能夠感應到周圍的一切,但這些感應,他在醒來後不會知道,因為若無異常發生,這些感應並不會為意識所記錄。——意識沉睡著呢。
當然,對於這種狀態本身,方天是知道的。一開始,他的意識還總會滲雜其中,直到修為漸深,才讓意識慢慢以致徹底地退位。
沒有意識,就意味著沒有干擾,意味著身體可以用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來感受外界,並融入外界的天地之中。
這才是真正的空寂離塵,以及初陽雪消。
更沒有什麼“塵心”之類的東西出來作亂。——連帶來“塵”的整個意識都沉睡了,還哪來的塵?
是以,一切,迴歸本來。
而“本來”,是一個“氣”的世界。
用前世的通俗話語來說,是一個物質與能量以及力場什麼的互相交融和滲透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青色的、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四色光點,如同億億萬萬支燭光一般地閃動著,既喧囂,又寧靜。
而在以這些光點作為背景的佈景板中。一個浩大無邊的橙色太陽橫亙在下,那是叫做“大地”的東西,不過在這裡,那個橙色並無實際的邊界。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都被它包裹在其中。
包括方天自己,包括他枕著的這棵大樹,當然同樣也包括這片山脈中其它無數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
這些生命,一個個都變成了比其形體大上數倍、數十倍的發光光球。與那個承託在下的巨大橙色相互交融,所有的光球,都在吞吐呼吸著,以致於其與橙色交融的地方,一圈圈的波浪,永無休止地向外擴散著。
這些波浪,有的巨大,有的細小乃至細微,但不管其大、小還是微,都始終影響著在其範圍內的那些青藍紅黃的四色光點。使其流轉、飛濺,其美不可言狀。
如果某正在學畫的小女孩能夠更深一步地看到這樣一幕,她就會知道,這才是最美最美的圖畫,十倍、百倍、千倍、萬倍地超過天地間那種大範圍常規性的元素流動。
和其它生命體一樣,方天同樣在吞吐呼吸著。
那位於下方的巨大橙色“太陽”,既如火爐一般,帶給他溫暖,又如一個浩浩瀚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之海,供他吸收。供他舒展,讓他的生命得以用一種最豐裕的狀態,回覆著,充實著。萌長著。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一切漏皆滿,一切染皆去”?
方天對小艾薇對加洛多斯說感受生命,但其實,還有另一句話他沒說,那就是感懷天地。
而為什麼感懷天地。只要修行進入他這樣的層次,或者說有過一次他現在這般的體驗,那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光球,都能夠吞吐自如。
因為天地造物,從總體來說雖慷慨大方,但具體到單一的生命體身上,則一律地淡然無情。這些生命,有的處於豐饒,有的處於貧瘠,有的處於曠坦,有的則處於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