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室曾因芒口的原因,棄用定窯瓷器,當時的記載是:“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有一些定瓷,在芒口上包一圈銅,後世的仿品多用黑釉代替銅圈。
當然,也有包上一圈黃金的,這就是著名的“金裝定器”。
這種燒窯方法缺陷也很明顯,所以後來又發展出來了幾種燒窯之法。
其中比較少見的還有兩種燒法,一種是對燒,一正一反兩個碗扣在一起燒,燒出來都是芒口。
再就是套燒,碗放在盤子上面燒,燒成的盤子中間缺釉。
到了最後,才發展出來了支燒,又名支釘燒,多用於疊燒,因汝窯而著名。
估計是宋代皇帝追求極致,忍受不了底足無釉的瓷器,汝窯瓷工才想出這種極致的燒法。
汝窯支燒有兩種,一種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幾個支釘。
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釘的泥餅上,然後單燒,燒好後再把支釘敲掉。
在所有瓷器裡,汝窯的支燒,是無釉面積最少的。
一般汝瓷,除了幾個支釘痕以外,通體有釉。
古書記汝窯是“芝麻釘”,現在許多模仿者,理解為芝麻大小,做出來的支釘痕是圓的,這不對。
其實傳世汝窯的支釘痕,真是芝麻形的,扁的。
還有,元青花也會採用支釘燒,著名的大維德瓶,是元青花的標準器。
在兩個象耳的下面,有栗子大小的支釘痕。
這是一種很少見的支燒方式,大號支釘直接支在匣缽上,是怕花瓶在窯裡塌了。
現在燒窯用天然氣,氣窯沒有煙塵,自然用不著匣缽,瓷器直接擺窯板上就行了。
當然,你要講究一下,使用匣缽也完全沒問題。
所以以上說那些這燒那燒的,都成了屠龍之技!
而龍,就是古代的各種名窯器。
消化了這一次突如其來的傳承,陳文哲感覺收穫很大。
覆燒、支圈、金裝定器,汝窯芝麻釘,這些都是收穫。
覆燒雖然有點過時了,但是,採用支圈燒製法,可以得到有芒口的瓷器,這樣,鑲上一圈黃金,不就得到一件金裝定器了嗎?
宋代定窯白瓷有鑲金口、銀口或銅口的裝飾方法,史稱“金裝定器”,又稱“芒口金裝”、“鑲口”。
金,包括金、銀、銅等貴金屬,而非特指黃金。
《吳越備史》、《宋兩朝貢奉錄》以及《宋會要輯稿》諸書中,在貢瓷名目裡有金口、銀口和金裝定器等名稱。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吳越錢氏曾向宋太宗進貢了“金裝定器二千事”。
金裝定器有兩種情況,五代以來至北宋早期,定窯燒製的高檔貢御白瓷,包鑲金口、金足,以示尊貴;
北宋中期,採用墊圈覆燒工藝之後,出現了芒口。
為了掩飾高檔白瓷的芒口缺陷,包口金裝。
這種東西在宋代,當時可能不被皇室看中,但是到了現在,卻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這種燒製瓷器的方法,已經是一種藝術,還受人追捧,陳文哲自然也很喜歡。
所以,他不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