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製作的新作品,自然不能是簡單的青花和五彩,他打算製作一件青花釉裡紅象腿瓶。
紋飾也不用太麻煩,就兩條龍,一條紅龍一條青花藍龍。
製作象腿瓶簡單,雲龍紋的彩繪,也沒什麼難度。
至於青花料,就用最拿手的乾隆青花。
紅釉的話,就要特別一些了。
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裡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200c以上的火焰一次燒成的釉下彩。
釉裡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在坯體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繪紋樣,再蓋一層青白釉,然後裝匣入窯,經1250c~1280c的強火,使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嬌妍而沉著的紅色花紋。
看著是不是很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控制溫度。
燒製青花,只有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度,最好是控制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下,這樣髮色才最好。
如果溫度繼續升高,青花顏色就會發暗,變得黯淡無光,很不好看。
但是,以銅花作為調色劑做出來的釉料,就是釉裡紅,燒製它需要的溫度要高一些。
釉裡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後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裡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裡紅”。
可是,要想讓釉裡紅髮色鮮豔,必須要讓溫度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而且還不能高於一千二百八十度。
元代燒成的釉裡紅,就是使用含氧化銅的彩料作為著色劑,景鎮稱這種彩料為“銅花”。
它是透過加熱銅材,獲得的氧化表層,經仔細研磨後製備而成。
這種彩料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出現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但是,不管怎麼說,溫度一定要超過一千二百五十度,這樣的彩料,才會髮色正常。
如果溫度達不到,那麼彩料的髮色,也是比較暗淡的。
這裡,青花和釉裡紅,就產生了矛盾點。
溫度低了,青花髮色鮮豔,但是釉裡紅顏色會十分暗淡。
溫度高了,青花髮色會沉暗,但是釉裡紅卻髮色鮮豔。
就是這樣,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所以青花釉裡紅產品極為名貴。
人類就是有一個劣性根,那就是,越是難以做到的,就越是想要做,就越是想要得到。
所以,雖然釉裡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是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故而被稱為“青花釉裡紅”。
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到致,沉靜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裡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
因此,青花釉裡紅瓷,成為我國珍貴的瓷器品種之一。
從現有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發展成熟的歷史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燒後,在明代發展緩慢,成功的製品不多。
清康熙時期的青花釉裡紅工藝,有所恢復和發展,髮色成功的製品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