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五十一章青花釉裡紅

而雍正時期,則是這種釉下彩工藝,最為成熟穩定的時期。

傳世的雍正青花釉裡紅器,大多呈色鮮豔穩定。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裡紅器,雖然製作較多,但釉裡紅的顯色技術開始退步,到清中晚期則又走向衰落。

從這裡就能知道,青花釉裡紅是很難燒製的,其原因也不止是青花和釉裡紅兩種釉料的衝突,因為就算是單獨的一種釉裡紅,也很難燒製成功。

這裡看的就是燒窯技術,而陳文哲最不怕的就是燒窯,因為他有大師級燒窯技術。

原來他沒有意識到燒窯技術這麼重要,但是透過一次次開發,獲得的燒窯技術越來越全面,他才發現,這才是根本。

這一次,他只是想到了要燒製青花釉裡紅瓷器,就再一次獲得了大量的燒窯技術。

燒窯,怎麼燒是一種技術,控制溫度是一種技術,而怎麼透過控制溫度,讓窯內器物,或者更加準確的說,讓窯內的彩料怎麼髮色,就更是一種絕頂技術。

在燒製青花釉裡紅這裡,主要是控制銅花的燒製。

銅花,也就是氧化銅,是一種很奇特的金屬,如用氧化焰燒成時呈青綠色,只有用還原焰燒成時才能呈紅色。

在還原氣氛下,彩料中的氧化銅,被還原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亞銅,或不含氧的純銅。

與同為使用氧化銅做著色劑的高溫紅釉一樣,釉裡紅的紅色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是“以純銅細小粒子呈懸浮狀態存在的,銅的微粒直徑只有大約為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膠體,顏色與普通金屬狀態時不同”。

這種膠體“在極細小時呈黃色,稍大就呈紅色,更大些時又呈青色”。

因此,為了能使氧化銅還原成合適的呈紅色的純銅細小膠體,燒窯時對窯內火焰的性質和還原氣氛用時的長短的把握,就顯得十分關鍵。

即在燒窯過程中的彩料,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會使色調發暗。

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

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

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或白色。

此外銅在800℃以上,有易流動和揮發的特性。

在高溫燒製過程中,會與面釉熔融,並透過釉泡溢位體外。

因而,現出紅色只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所以控制好彩料中銅的含量,也十分重要。

而燒成溫度對釉裡紅的顯色,也有很大影響。

溫度過高銅全部揮發,溫度過低則釉面發濛,紅彩不能顯現亮紅色。

一般溫度在1200℃以上比較合宜,最高不能超過1280℃。

為了避免銅的揮發,燒成中高溫階段不宜時間過長,故燒窯時窯位的選擇也極有關係。

可見釉裡紅的製作,從彩料的配製,到燒窯時火焰的性質,溫度的高低,還原氣氛的用時,甚至窯位的選擇等種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製品能否呈現純正的紅色產生影響。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