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大體相同的瓶子,居然一件失敗,一件成功了。
相同的溫度,相同的燒窯技術,不可能是因為溫度的關係,產生這麼大的變化,那就只有可能是紅釉配方了。
這次燒製,陳文哲主要是做實驗,所以每一件瓷器使用的配方,甚至是入窯擺放的位置,還有控制溫度的手法,都有所不同。
現在出成果了,按照他最理想的方案,也就是第一窯的燒製方法,直接燒製成功。
而第二窯就失敗了,想來第三窯也不會太過樂觀。
果然,一座座窯口開啟來檢視,隨便掃幾眼,就知道,全都失敗了。
不說紅藍摻雜在一起燒製的兩件,他沒有合適的配方,這麼做,就算有大師級控溫技術也是白搭。
其中兩件,是上下兩條龍互相纏繞,分離的不太乾脆,失敗了。
另外一條,左右纏繞,在分界處,不管是青花髮色,還是紅釉髮色,都不行。
燒了六件,就成了一件,這讓陳文哲有點失望。
不過,能按照他的想法燒製成功一件,他就能按照這種方法,燒製成功無數件。
可惜,這也不是沒有缺陷的,那就是他開一座窯口,就只能燒製一件,要不然,他的控溫技術在高也不行。
“數量始終上不去,怪不得青花釉裡紅歷代一來,都那麼稀缺。”
搖了搖頭,陳文哲發揮自己的腦洞,開始再一次創作。
他信邪,所以這一次製作的作品,全部是青紅兩釉分離。
只要青花和紅釉稍微分開一些,他就可以燒製成功。
既然成功率有保證,陳文哲也就沒必要全部燒製成象腿瓶。
先前燒製象腿瓶,一個是因為它器型大,另外一個就是因為製作簡單。
其實他想差了,象腿瓶有四十厘米高,直徑卻只有十五厘米,這麼一隻瓶子,纏繞上兩條龍,想要做到完全分離,還是有點難度的。
所以,這一次陳文哲只做了一件,其他不是做成了盤子,就是做成了大罐。
這樣的兩條龍更容易舒展開身體,而且還互不干涉。
等入窯之後,陳文哲小心的控制溫度,等過了警戒點,感覺接下來沒問題了,他就設定好接下來的燒成溫度,就不再管。
連續忙了兩天,他還是有點累的,不過,收穫也算滿滿。
梳理這兩天的收穫,陳文哲很清楚,從燒成技術上看,要得到好的釉裡紅和青花顏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燒成制度下進行。
要將兩種顏料在統一的燒成制度下燒成,必須尋找在同一制度下燒成的釉裡紅配方和青花配方。
現在陳文哲所用的手段,可不是他獨創的。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就架不住認真,只要認真了,什麼也能做出來。
他利用的方法,其實在九十年代,就被人研究了個透徹。
九十年代,有些高手,就算用柴窯燒製青花釉裡紅瓷,也能成功。
只不過,仍然需要熟練的燒窯師傅,才能掌握窯爐氣氛,且不能大量生產。
而用現代測試手段,用煤氣燒製青花釉裡紅瓷,也是在九十年代,經過專家科研課題組才完成的專案,且只能小批次生產。
相比柴窯燒製和利用測試手段進行試錯燒製,陳文哲的成功率算是高的。
但是,他也只能小批次生產,所以,之後青花釉裡紅的瓷器,價格還是會居高不下。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八點陳文哲才起床,因為這個時間,他又可以開一次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