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秘的是它的顏色?不是,其實是燒製工藝和配方。
啥是“秘色”,沒人知道,正因為沒人知道,可能才得名“秘色”。
文獻裡的記載倒是屢有提及,比較出名的是在晚唐詩人陸龜蒙的詩作《秘色越器》中:“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看罷讓人更生疑惑,那秘色瓷跟越窯瓷器有啥關係?啥又是千峰翠色呢?
作為陶瓷界和考古界的一樁懸案,秘色瓷的秘密在1987年有幸得以解開。
而揭秘所在地法門寺地宮的發現和發掘,也很有一些傳奇。
扶風法門寺相傳東漢所建,真正得名法門寺還是唐高祖,以安放佛祖舍利著稱,歷來為佛家聖地。
歷經千年的古寺,免不了刀兵和盜搶。
在民國時期,寺廟已破敗不堪。
1939年,當時華北慈善會會長,用各方籌措的資金,開始對寺廟進行大規模維修。
據說,重修時,就有參與者發現了地宮的一角。
兵荒馬亂時代,這簡直就意味著地宮內寶物的一場劫難。
好在那位會長得知後,與知情者一起立誓,不透露半點秘密,後又將地宮重新封閉,所幸多年過去,寶物方得如初。
1976年,法門寺塔塔身嚴重傾斜。
1981年,塔頂跌落,只剩半個塔身。
1987年,塔身徹底倒塌,塔底的地宮被重新發現。
接下來的考古中,超大規模的地宮被髮掘,共有約2000多件唐代珍寶,被清理出來,其中就包含若干精美的瓷器。
如果沒有看到記錄供奉在地宮的物品清單的碑文,我們這次可能又要錯過一個解開千古謎團的機會。
好在我們運氣夠好,在地宮發現的《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文中,記載有:“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
對照實物,地宮中13件瓷碗、瓷盤、瓷碟,終於被證實就是失傳已久的秘色瓷。
而這13件宮廷專用瓷,也成為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雖然被證實出自越窯,但經過專家考證,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燒製工藝上,的確與青瓷完全不同。
秘色瓷的絕妙不可言述,古人有詩說:碗中空無一物,卻似盛有盈盈春水。
看過其中一個有“凹底”秘色瓷碟,才能體會古人所言不虛。
碟底由外側向內側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線照射下,碗底折射出瑩瑩白光,似水似雲。
又有一件雍容華貴的五瓣葵口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碗內壁施青黃釉,外壁髹深藍色漆,貼五朵鎏金平脫雀鳥團花紋飾,碗口、底足包銀稜。
此碗以唐代流行的“金銀平脫”之法裝飾,工藝複雜,盡顯奢華。
在那次發掘前,因各種文獻佐證,陶瓷學界對“五代始燒秘色瓷”之說深信不疑。
而相信晚唐燒製的人們,只能靠晚唐詩人陸龜蒙和徐寅,在詩詞文章中提到“秘色”,而自圓其說。
好在考古發現,解決了這樁公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