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粉,可不是看饅頭上的白麵是不是多了,這可是專業術語,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陳文哲一聽就知道,這是說脫粉。
脫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長年風化,經清洗, 撫摸有粉狀物脫落。
很難仿,比脫粉風化輕微些的是發粉,發粉一般只出現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則只是發矇。
發粉是指瓷器年久風化現象,素胎較明顯,表面象有粉狀物, 手擦拭則無。
風化再嚴重些, 便是冬瓜霜現象。
冬瓜霜現象再嚴重些,便就是脫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狀物。
伴之發粉現象的,是顯示豆腐花、白雲紋,放大鏡下可見。
要知道粉彩是玻璃白打底,這碗、盆、盤上面,特別是大型器的瓷器上面,就明顯能看到玻璃白。
粉彩這種粉質感,很重要。
就是它有一定的厚度,但這粉彩又不是很結實。
真品在漫長時間流傳中,會有這種自然的脫落,這種自然脫落是粉彩鑑定真偽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哎,這做的!”脫粉現象有,但是十分輕微,這就厲害了。
脫粉厲害了,那肯定要嚴重影響瓷器的價格。
現在好了, 有脫粉的跡象,但是十分輕微,根本就不會影響到瓷器的美觀,這種細節的把握,才是真厲害。
“還有這爆釉,陳老闆的處理手法,肯定是大師級的!”
拿著一隻盤子,武三一邊看,一邊挪動身體。
他進來之後,很快就看到博古架上的展品。
其中很多一看就不是國內的瓷器,加上現在所處的地區,武三就知道,肯定是南越這邊的瓷器。
這些瓷器流入國內,肯定是不值錢的。
但是,其他那些帶有明顯國內特色的瓷器,就不一樣了。
最主要的,一些瓷器武三看的很疑惑,他怎麼看都感覺那老化痕跡太正了。
就在他想要過去看看之時,沒想到還有人比他更快,居然拿起來了一隻康熙的瓷器。
雖然只是一隻康熙粉彩大盤, 但這是一件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瓷器, 其上做舊的手法, 跟乾隆還不同。
畢竟乾隆時期的瓷器, 怎麼也少了五六十年的歷史。
“爆釉?”收住腳步,武三詢問道。
“對,就是爆釉,其實還有火石紅這些,還有牛毛紋,都做的太經典了!”
口沿的爆釉是否自然,也是一個鑑定瓷器真偽的重要特徵。
武三面前的這件康熙粉彩大盤,口沿原來是有描金的彩,隨著時間的流逝,金彩已經逐步脫落。
金彩脫落,也是鑑定粉彩瓷器真偽的一個特徵。
武三不太懂鑑定,但是兩位老人都很明白,這批瓷器的細節,做的很完美。
比如瓷器口沿釉面質感也很好,像是牛奶一樣,有一定的乳濁度,不是那種十分清透的,但是也能看出來寶光內暈,從這個內部發出來這種光,才是非常典型的時代特徵。
看到那層自然的寶光,兩個老人都有點沉默。
他們雖然能夠看出一絲不對勁,但是他們卻沒法說出口。
因為這層寶光太過自然,就算沒有其他光芒,難道就說明是做舊的贗品?
谷矢
雖然沒法用他們的知識,打敗陳文哲,但是他們也不能什麼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