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修復瓷器,就不能不說宋鋦。
這個術語更冷僻,古瓷珍貴,古時就貴。
殘破了就要修補,補之,常用的就是鋦。
鋦又稱“抓釘”,條形, 兩頭九十度下彎,彎頭尖細。
在瓷器斷裂縫的兩邊,各用金剛鑽打洞,將鋦嵌入,而固定斷裂瓷器。
宋朝時期的鋦,長度超過兩厘米,厚度超過兩毫米,鍛打的, 鋦身有稜有角, 材質多數為鐵,少數是銅。
鑽眼較大,直徑超過兩毫米,但是到現在已經很難見到。
這是宋代的鋸瓷技術,之後還有明鋦,也就是明朝時流行的鋦,一般長十五毫米左右,小於宋鋦,而大於清鋦。
到了近代,肯定就是清鋦。
清鋦又明顯比明鋦苗條,長約一厘米,鋦身的稜角消了,邊緣已顯圓滑,鋦的厚度也輕薄多了,並以機器衝壓為主。
到了清代,還常見到, 沒有聽說有仿鋦的。
清鋦不見稜邊, 鋦身兩頭尖, 中間寬,細瓷常用銅鋦。
其中最頂級的工藝也有不少,陳文哲知道的就有泥鰍背什麼的。
陳文哲聽得十分認真,人家一說,就從宋代一直說到清代,真的是不吝相授。
對於這一點,陳文哲還真是十分佩服,雖然他們肯定是有所求,但是這種知識,還真就是陳文哲欠缺的。
鋸瓷他也懂,但是他沒有做過,甚至是沒有見過高手修復過的鋸瓷作品。
沒見過,他就算有作弊手段,也沒法利用。
這就是他的金手指的侷限性,真見多識廣。
沒見過,他再厲害也白搭。
“你們景鎮那邊,還真是傳承有序!”對於這一點, 陳文哲也不得不感嘆。
“是啊, 我們就是仗著底蘊深厚, 才能學到這些, 陳老闆就不同了,天賦異稟啊!”
“天賦好,也沒法在瓷器製造上有創造性發展,還是不如你的傳承重要。”陳文哲認真的道。
周老直接搖頭:“像你這樣,喜歡聽我們講這些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傳承,就是傳承後世,我們景鎮那邊也快要後繼無人了!”說到這個,李老也有點感慨。
“不要說這些,什麼有後無後的?國家看到了這種情況,正在保護嘛,以後我們也肯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看到老周這麼說,老李直接笑噴了。
可笑過之後,又感覺有點悲哀。
受不了這種氣氛,陳文哲直接改變話題。
他笑著道:“說到有後,我還真想到了點有趣的事情,不知道您二老知不知道,在古玩行裡,有後也是個特有名詞。”
有後指有後人的意思,相對應的便是絕後,指後代絕戶的意思。
但凡絕後者,墓穴因無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毀了。
有後,破壞者還是有些忌憚,不敢張揚,躲躲閃閃的。
有後的依據,也來源於古墓出土的瓷器上的符號。
有的用毛筆在瓷器面上書寫,更有甚者,將其原陽宅的地址,寫的清清楚楚。谷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