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是意外,也是必然

看著眼前的天青色三足洗,陳文哲就好像是看到了當年的嚴和。

不說其他,只是他製作出來的這瓷器的釉質,就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釉質如玉,肯定跟瑪瑙入釉相關。

透過回溯,陳文哲能確定,汝窯的釉面、釉色如此細膩, 都是因為釉中加入了瑪瑙粉末。

但是,瑪瑙入釉卻跟釉色和釉色的變化好像沒有關係?

瑪瑙入釉,可以讓釉面晶瑩如玉,但是卻不能呈現出天青色?

還有,現代的研究表明,特別是用最新的化驗報告顯示,儘管瑪瑙粉末與釉內的主要礦物互不排斥,卻無助於成色的改變或提升。

當然,這個資訊,對於矢志重現汝窯的藝術家,固然是一大打擊,對於存世汝窯的珍貴价值卻是一次肯定。

因為連這唯一可能破解汝窯秘方的線索也斷了,這項文化遺產也就更形稀罕!

看到這裡,陳文哲已經笑了嘴角抽筋,這裡面絕對有問題。

瑪瑙入釉的作用,肯定存在爭議。

當然,這汝窯瓷的製作難度越高,他越是高興,這樣他仿製起來才會越有成就感!

“這裡面的坑,實在是太多了!”

陳文哲發現能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

只要是現代人弄個不明白,感覺是坑的地方,都是他值得學習的。

感覺收穫肯定不會少,他乾脆找了個舒服的地方,半躺著,眯著眼睛, 心神完全沉入了回溯當中。

“火照?”剛才他就在看汝窯瓷的燒製過程, 所以,他看到的肯定是一座窯爐!

而觀察窯爐,肯定要提到一個特殊的名詞:火照!

這個詞他聽說過,南宋蔣祈所著《陶記》,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記載宋代制瓷工藝技術的文獻。

關於窯爐、制瓷原料和“火照”等內容,在《陶記》中都有記載。

仔細檢視,陳文哲立即高興起來,滿滿的都是乾貨啊!

這一次,他沒有先制胚,而是先看了宋代的窯爐和燒窯技術。

火照又稱“試片“,是用來測定窯內溫度的。

宋窯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大體呈5形。

下部尖端插入滿砂粒的匣缽內,匣缽放於窯膛中,在觀火孔裡可以看到。

火照上端有圓孔,當窯工測定窯內溫度時,用長鉤伸入觀火孔,將火照從匣缽裡鉤出。

每燒一窯要驗火照數次, 每驗一次,就鉤出一個火照。

火照都上半截釉,只能使用一次。

燒製瓷器時,火照插座放置在窯床前端靠近窯門處,以便在燒製過程中窯工可以用長鉤深入觀火孔,穿過火照中間的小孔,將試片勾出檢視,判斷窯內溫度和釉的成色。

陳文哲一邊看,一邊對照自己積累的知識。

他現在對於汝瓷的燒製,已經十分了解,原來也有很多積累。

要知道仿製汝瓷,可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很多古人都有這方面的研究。

其中一個大類就是制胚,而制胚就不得不提到陶車。

陶車就是陶瓷製品成形機械,亦稱陶鈞、轆轤、轉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