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揭示了顏色釉的奧秘,並不容易,特別是一些最頂級的釉色,又哪是那麼容易燒製的?
共和國建立之後,歷經50多年,才開發出40多種顏色釉。
郎紅,就是顏色釉中非常著名的一款。
但是“若要窮, 燒郎紅”,可真不是白說的。
只是從流傳出的這句俗語,就生動說明了燒製郎紅的難度。
“燒製郎紅,就要有傾家蕩產的準備。”
之前陳文哲就燒製過郎紅,所以他很清楚郎紅燒製的難度。
這一次又提到郎紅瓷,主要是因為郎紅跟流霞盞的燒製工藝,有關係。
它們都是銅紅釉,都是高溫色釉,其燒製工藝, 最關鍵的都是控溫。
由於傳統窯溫度不易控制,前人對窯變的規律掌握不夠,所以,燒製郎紅的失敗率極高。
鄧西平大師透過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反覆試驗發現,發現郎紅色彩的出現,有一個5攝氏度的溫度區間。
窯溫高於或低於這一區間,就會失敗。
後來透過改進配方等方法,他將這一溫度區間擴充套件到80攝氏度,這就大大降低了燒製的難度。
不過,燒製郎紅的難關,不僅僅是釉料的配方和溫度。
拉坯、施釉、燒成等工序也非常關鍵,稍有疏失,就會出現瑕疵。
先前就提到過,鄧大師攻克了郎窯紅燒製的很多難點,讓燒製郎窯變得比較容易。
可是,這裡的容易是燒製銅紅釉變得容易成功, 可不是所有銅紅釉作品,都只是依靠把控溫度來燒成。
就比如說燒製寶馬,還是鄧西平大師,他在一次燒製郎紅汗血寶馬時,試驗了多次,成品依然是一副東倒西歪的樣子。
最後發現問題出在馬頭上,因為塑像頭重腳輕,重心不穩。
在高溫之下,會發生了形變。
在作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後,汗血寶馬燒製成功了。
通體深紅的寶馬,毛色油亮,神駿異常。
湊近看,就能發現光亮的表面之下,竟然有類似馬毛的絲狀紋理,堪稱神奇。
其實,在這裡只是稍微修改寶馬的塑形,就可以燒製成功。
可是,這是小器型,如果是大器型呢?
不說其他,只是一個盤泥條,就能折磨的你欲仙欲死。
很少有人知道, 燒燬一件兩三米高的大器型瓷器,時間往往都是半年以上。
用一年時間,還燒製不成功,都一點也不會讓人感覺意外。
為什麼?就說大器型的盤泥條,你以為跟製作小器型一樣,拉胚直接拉出個大概,再修胚一下就可以?
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大器的制胚,很困難。
所以,原來陳文哲就說過,大器型不容易製作,燒製成功更加困難。
那麼到底難在哪裡呢?剛才說的重心算一個,燒製蛋殼陶高足杯,就特別需要注意職重心。
重心不穩,器型肯定燒製不成功,稍微加熱一些溫度,器型就會變形,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陶藝基礎技法有六種,基本成形法中有一種叫泥條盤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