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專家也開口了。
他說,如果這種暗刻龍紋的天字薄胎杯是真品,那這個杯子的價值,應該比鬥彩雞缸杯還要高。
因為這種杯子的存世量,要比雞缸杯還要少。
眾所周知,在2014年的時候,香江曾拍了一件明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這個雞缸杯的成交價在2.8億元港幣。
所以,如果這個杯子是真的,那至少值3個億。
節目之中,仔細檢查過這個天字薄胎杯之後,專家先給大家普及了一些知識。
專家表示,薄胎杯,即杯子的瓷胎很薄,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
明代著名的卵幕杯,就幾乎不見胎骨。
卵幕杯,即薄胎瓷杯,這樣的瓷杯瓷胎非常薄,有薄如蟬翼的說法,而且幾乎不見胎骨。
而這種卵幕杯以明代萬曆年間,浮樑景鎮人吳昊十九所制的杯子最為知名。
跟他相比,只能說明代永樂和成化時期的薄胎杯,工藝成就頗高。
當然,清代也有製作薄胎杯,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器物最為經典,工藝最為突出。
就這種薄胎蛋殼杯,電視上的專家說的很清楚,他也只見過三件,而且這三件薄胎蛋殼杯,都收藏在彎彎故宮博物院。
其中一件下面是沒有落款的,另外兩件下面是青花六字款“大明成化年制”。
據這位專家瞭解,除了這三隻薄胎蛋殼杯之外,只有在金陵明皇陵那邊出土過一些瓷片。
其實,這些事情陳文哲也很瞭解,為什麼?
就是因為蛋殼杯這三個字,蛋殼陶杯可是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而且是在齊魯出土的。
作為齊魯人,陳文哲不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蛋殼陶,也不可能不知道蛋殼陶的工藝水平。
千古絕唱蛋殼陶啊,它是不足0.2毫米的精緻。
是真正的黑如漆,,明如鏡,聲如罄,硬如瓷……
大家對薄有著怎樣的理解?是薄如錢唇?薄如蟬翼?
在這裡,就可以讓你見識一下,一件高足杯,它的器壁能薄到什麼程度?它甚至不足0.2毫米。
距今四千多年前,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技術。
這就是出土的數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所以號稱留下了千古絕唱。
這樣一隻杯子,被人仿製是正常的,但是能仿製的好的,卻並不多。
畢竟零點二毫米的器壁,這是有多薄?
&nm =2絲,零點二就是二十絲。
這個絲,是機械加工上常用的一個長度單位。
陳文哲不是工科生,也不是太懂這個,但是,能用機械加工精度的單位來描述,應該很能說明它到底有多薄。
就這樣的一件陶器,明代古人想要仿製蛋殼陶杯,就沒什麼奇怪的。
不說明代,現代人都想要仿製出來。
但是,仿製的水平高低,卻有待商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