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就是它的名字,就叫各種釉彩大瓶,而不是什麼釉的大瓶。
從此,也可以知道點這隻瓶子的工藝。
這隻藏在神都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高86.4厘米,口徑27.4厘米, 足徑33厘米。
它洗口,長頸,瓜稜鼓腹,脛部內收,圈足外撇,頸部一對夔龍耳。
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
各種釉彩大瓶, 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 素有“瓷母”之美稱。
這隻瓶子反映了乾隆時期瓷器製作技術的高度和水平,也標誌著華夏古代制瓷工藝的巔峰。
這樣一隻瓶子,到底工藝到底複雜到什麼程度?
不說其他,只是釉彩,就極其複雜。
它所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琅彩、粉彩等;
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
再說燒製工藝、技法,這隻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為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共12個開光。
其中6幅為寫實圖畫,分別為“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
另6幅為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辟邪”、“長壽”、“富貴”。
瓶內及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整器運用了色地琺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窯變釉、鬥彩、冬青釉暗刻、祭蘭描金、開光繪粉彩、仿官釉、綠釉、珊瑚紅釉、仿汝釉、紫金釉等十幾種施釉方法。
可以說這是一種集高低溫釉、彩於一身的大成之作,其燒造工藝繁複至極。
如此複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效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祭藍釉等, 均屬於高溫釉、彩,需先高溫焙燒。
而洋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於低溫釉彩, 應後入低溫炭爐焙燒。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集10多種高低溫釉、彩於一身,而且各種釉、彩均髮色純正。
如此複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化學效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
除了這些,還有器型,這件瓷母體量碩大,瓶子自上而下一共分為15個裝飾層,一共有17種不同的釉彩。
按照瓷母的裝飾層次,一時之間陳文哲還真算不清楚,到底要燒製多少遍,才能在反覆入窯的過程中燒製成功。
要知道,每多入窯燒製一次,就多了一次失敗的可能。
而這麼一件大瓶,沒準要入窯燒製十幾次。
十五個裝飾層,最少要燒製十五次吧?
更何況還有十七種不同的釉彩,這要是每種釉彩都入窯燒製一次,那就最少十七次。
這種瓷器的燒製困難程度,絕對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就算的陳文哲,剛開始看到的時候,也有點傻眼。
他還真沒有想到過, 這世上還有工藝這麼複雜的瓶子。
他也真沒有想到過,還有人蛋疼的真就會把所有能想到的頂級釉色、工藝,都集中在一件瓶子之上。
經過認真測算,他才弄清楚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