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真是一件專門用來炫技的作品,燒製它,幾十為了炫耀。
只不過,真看到這麼一隻瓶子,不管藝術性怎麼樣,你還就只有佩服的份,因為人家是真厲害。
特別是其上密佈這層層工藝,只是分析出這些工藝,就足夠讓陳文哲學習很長一段時間。
首先,這件瓷母第一層至第三層,洗口的口沿處,裝飾為“洋彩胭脂地纏枝花卉”。
在第一層洋彩裝飾的地方,還使用了軋道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錦上添花。
只是這一層工藝,只要做好了,這件瓷器的價值就不會底,而這才是最近本的裝飾。
接下來,瓷母的第二層模仿的是銅胎掐絲琺琅。
也就是俗稱的景泰藍,紋飾裝飾為“洋彩綠地纏枝花卉”。
這裡面採用了乾隆時期的另一個新的技藝,就是仿生瓷技術,仿生瓷指的是用陶瓷去模仿其他材質的器物。
第三層紋飾、裝飾,採用了仿哥釉的技法。
這也是陳文哲仿製哥窯膽瓶的原因,因為這隻大瓶之上,也是用了哥窯的技術。
特別是哥窯的百圾碎技術,其能達到的特點,實在是太明顯了。
像是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這些你要不懂哥窯,肯定做不出來。
第四層紋飾,是典型的乾隆官窯青花纏枝花卉,上面所用的青花,髮色青翠,沉著穩定,層次清晰。
在第四層紋飾的左右兩側,也就是瓶頸部位,分別裝飾有金彩夔龍紋雙耳。
夔龍紋雙耳是仿漢代玉器造型,精工細作工藝精湛。
第五層裝飾一道松石綠釉,這同樣又是一層仿生瓷。
它是以松石綠釉和開片紋相結合,模仿天然綠松石的顏色和鐵線,惟妙惟肖。
而到了瓷母的第六層,就變得有點難度了,此時的紋飾叫作仿鈞釉,也叫作窯變釉。
鈞窯和哥窯一樣,同並列為古代五大名窯之一。
鈞窯最大的特點就是窯變,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有時候可不是特指一種瓷器,而是很多精品瓷器之上,都有這種特性。
如果是在仿製建盞之前,遇到這樣的工藝,陳文哲肯定就避開不提了。
可現在,他卻有了點信心。
窯變,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他也有把握玩出花來。
到了這個時候,才是前五層,這就涉及到多少種工藝了?
最簡單的青花、綠釉,稍微難點的是銅胎掐絲琺琅,特別是其上的紋飾裝飾,這可是“洋彩綠地纏枝花卉”。
這又是一種陳文哲沒有玩過的釉色,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其他的工藝,如粉彩扎道、仿生瓷、鈞窯、哥窯,這些都是比較有難度的。
幸虧不少工藝陳文哲之前都做過,而且還能做到最好。
要不然,誰敢想著仿製一件瓷母?
而這還只是前面五分之一的裝飾、工藝,下面還有十層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