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印花牡丹紋飾的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除了牡丹紋飾單獨表現之外,還與人物、動物及植物組合。
使印花進一步提高觀賞性,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畫面吉祥含義。
比如定窯中的戲嬰題材最為精彩,北宋金印花牡丹嬰戲紋花口碗,其上的描圖,就是其中的經典。
這隻碗高7.5厘米,口徑20.4厘米,足徑8.2厘米。
碗邊模印回紋。碗心印花牛紋圖桉。
在碗壁有限的空間裡,經營牡丹嬰戲紋。
在花盛葉茂的花叢中,三個穿著背心的小童歡樂戲耍。
這些小童,有的伏地趴行,有的攀枝躍起,有的倒鉤垂蕩,個個天真活潑。
最主要的是,紋飾佈局飽滿,刀工嫻熟犀利。
整器造型規正,胎體厚薄適中,藝術感染力極強。
這樣的瓷器,不止是屬於定窯精品,就算是在整個中華瓷壇之中,也是紋飾、工藝中的經典。
印花裝飾始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
定窯所印的圖桉,都是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而不亂的。
主要題材以花卉為主,以牡丹、蓮花為多,次之為菊花。
牡丹,素有“花王”之稱。
長期以來,牡丹都被作為富貴、幸福、美好、繁榮昌盛的象徵,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古代,還以各種藝術形式加以表現,瓷器上的牡丹紋就是其中之一。
牡丹紋的陶瓷,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折枝、串枝、纏枝等。
宋代牡丹紋,只是一個時期的代表。
瓷器裝飾題材豐富,內容也很廣泛。
只不過,還是受限於產量,讓印花工藝的作品,價值不如刻花和劃花工藝的作品。
世人都知道,定窯器以北宋至南宋時期的價值最高,而在其中,白瓷中的精品,又以刻花和劃花工藝的瓷器價值更高。
也就是說,同樣的定窯器,北宋的價值最高,其中刻花和劃花的作品,又比印花的作品價值高。
印花工藝的作品,就已經是經典,那麼刻花和劃花工藝製作的瓷器,不就是經典中的經典?
所以在做牡丹紋的瓷器之上,自然也是劃花和刻花工藝的瓷器最好。
北宋定窯,早期劃花,系用竹籤類工具在瓷胎上劃成。
所劃線條比較細,坡度很小,影象自然豪放。
刻花法,比劃花法出現稍晚。
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還是“一面坡”的刀法。
這樣做出的刻線較寬,坡度大,影象剛勁有力。
有時候,劃花和刻花也常出現在同一器物上。
刻劃的花紋,早期有蓮瓣紋、纏枝菊紋和蕉葉紋、回紋等。
稍後又出現花果、蓮鴨、魚水、雲龍等紋飾。
而且在圖桉一側常劃一細線,以凸出影象的立體感。
當時的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
不僅有新的紋樣的產生,還出現了植物紋和動物紋或人物紋的組合紋。
其裝飾手法不僅有印刻,而且有繪畫,使花卉顯得更加自然活潑。
與此同時,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