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半側面花頭形象,使用較頻繁,在纏枝牡丹及折枝牡丹中均有出現,是最能展現牡丹花頭形象特徵的造型。
元代的牡丹花正側面造型,主要出現在纏枝花中,起到豐富花頭形象作用。
半側面與正側面形象區別,主要在花心形象。
如花心是正側面角度,整個花頭呈正側面角度,即花心只看到最外層花瓣,卻看不見花芯。
如花心為半側面,即花心中有花芯形象,中心花瓣圍繞花芯一圈,整個牡丹花頭為半側面造型。
元代牡丹紋造型也很獨特,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單獨牡丹紋,也就是牡丹花頭造型。
透過花心變化不同角度,來塑造半側面、正側面、俯視三種角度造型。
並且以正側面更常見,牡丹花花瓣,有向內曲瓣和向外翻卷兩種造型。
向外翻卷的牡丹花瓣,造型可以看到源自晚唐時期,海石榴花捲瓣花葉的造型影響。
這表明花卉表現,已開始由裝飾性,向寫實性的發展。
牡丹葉為掌狀,在葉尖端也會表現有翻轉的效果。
牡丹花莖造型這是細柔舒展,莖彎曲的弧度大。
以一仰一俯,構成波狀S形骨骼藤蔓,連線花頭,波狀枝幹上,點綴寫實葉片填充空隙。
如果是織物中牡丹紋,主要構圖形式為纏枝花,也有少數以折枝花形式出現。
花莖主幹並不明顯,僅起穿插連線作用,主要還是凸顯花頭之美。
牡丹花葉的造型,主要是曲邊如掌狀葉,多為三出,葉尖彎轉如勾,葉片雖有正側翻轉變化。
但形象多樣而統一,僅因填補空隙的佈局需要而造型,起到與花頭呼應、襯托的功能。
第二種就是牡丹與其他花卉組合,在元代生活用品之中,纏枝牡丹紋也常間插其他花卉。
如荷花、菊花等表現吉樣寓意。
荷花與牡丹的組合,則寓意“富貴連年”。
在《老乞大》《樸通事》中也常說起,有“四季花”絲綢。
元時將多種花卉,組織在一起的織物紋樣,還有“一年景”,是宋代流行的花卉題材。
第三種則是牡丹與動物組合,從一些存留的實物所見,元代之時,纏枝牡丹紋常與鳳凰組合為鳳穿牡丹紋。
“鳳穿牡丹”,寓意為幸福吉祥。
此外牡丹還與鹿組合成“官祿富貴”,與佛教中摩羯魚,組合表現吉祥寓意。
可以看出牡丹花自身隱喻富貴之意,與其他動植物形象組合,將吉祥的含義衍生。
動植物形象也多來自於佛教,也反映了元代紋樣中,佛教及藏傳佛教的影響。
知道了造型,還需要知道特徵。
總結一下,就是牡丹花在元代紡織品中,成為最為常見的植物紋樣之一。
這是經過唐宋時期發展,元代之時才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徵的裝飾紋樣。
所以,元代使用的纏枝牡丹紋,是非常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
既可獨自展現其輾轉綿延的姿態,又可作為底紋,連貫多種祥禽瑞獸表現吉祥寓意,並以“鳳穿牡丹”的組合最為常見。
花頭以俯視、正側面、半側面三個視覺角度為主,造型較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