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推測,“碗礁一號”應該是轉口貿易,它的中轉站有可能是廈或廣。
也有可能是歐洲人,在遠東的貿易中轉基地的馬尼拉和巴達維亞。
因為極少發沉船裡有官窯器,所以,這些東西都還是JDZ民窯的產品。
不過,這批瓷器從它的造型,它的紋飾、胎釉等等方面來看,都是相當精美的,堪稱民窯當中的上品。
我國古代外銷瓷,從它的內涵講一般分成三類。
一類就是我國傳統樣式的陶瓷器,一類是彷國外市場需要的樣式的陶瓷器,還有一類是來樣定燒的陶瓷器。
從“碗礁一號”沉船這批瓷器來看,它絕大部分都還是我國傳統樣式的陶瓷器。
實際上在明、清時期,大量外銷的還是我國傳統樣式的陶瓷器。
所以,它究竟是否外銷還不能確定,有待進一步的發掘工作。
經過了3個月的艱苦努力,“碗礁一號”水下考古發掘到了最後階段。
大批的文物不斷出水,“碗礁一號”所載貨物是否為外銷瓷,終於真相大白了。
揭曉這一謎底的關鍵,是考古人員在這批瓷器中,找到了許多器物的蓋子。
高腳杯有了蓋子後,明顯地表露出了異國情調。
還有一種精緻的小瓷瓶為數不少,造型各異。
經過專家考證,它將作為一種典雅的裝飾品,去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
其他還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這一切都說明,這是外銷瓷,而且很多是定製瓷。
當然,這次瓷器都算是中外結合的產物,因為幾乎所有瓷器上的紋飾,都具有鮮明的華夏特色。
但是,專家在一種瓷器上卻發現了與眾不同之處。
其中有一種盤子,這次發現了很多。
這種盤子非常薄,它是花口的,另外它的這個圖桉,應該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
在當時,中東和西方把這幾種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
這類瓷盤雖然是華夏的裝飾,但是有一個特別的外國名字,叫“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的特徵是什麼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畫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裡面又畫上各種紋樣。
這種就好像在開著窗戶一樣,所以就把它叫做“開光”樣式的瓷器。
在16世紀後期,這一類瓷器已經大量傳到了歐洲。
在一次拍賣這批瓷器的時候,當時因為人們不知道這批瓷器叫什麼。
所以就把當時葡萄牙人運載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這類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
從那以後,“克拉克”瓷的名稱就流傳下來,成了華夏這類外銷瓷的一個別稱。
毫無疑問,為這船貨買單的將是歐洲市場。
其實,碗礁一號沉船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其上有不少珍貴、值得研究的瓷器。
比如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器物顯得與眾不同,讓考古人員大感意外。
它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彷宋代哥窯瓷器。
不規則交織的開片,是哥窯器特有的裝飾。
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清代景鎮,無論官窯、民窯,都曾精心彷燒哥窯等宋代名窯瓷器,而且工藝之高超,讓人難辨真偽。
不過,這件彷製品為何出外銷瓷中呢?
這件出色的彷宋代哥窯瓷器,很可能是當年捎帶出口的假古董。
不過,在今天,它仍不失為一件難得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