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並示出現花,卻以蜜蜂追尋馬蹄來表現出了“馬蹄香”的考題,以虛代實,重在表現畫作的意境美。
由此看出,宋代藝術所追求的是簡約,富有深意,而非簡單。
宋人藉助一種偏暖色調的白,呈現如肌膚般溫柔的定窯美。
正是因為當時的宋人們,有著獨特的審美,才能讓定窯的白色,能在以青色為主色調的時代裡脫穎而出,有著屬於自己的專屬顏色。
當時,宋人是追求藝術多樣性的,單純的白色,還不足表達出人們對藝術的理解。
所以常常會藉助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手法,將一些牡丹、蓮花、禽類、纏枝等紋飾,以及一些簡約的幾何圖桉,統統融入瓷器當中。
令人驚歎的是,這些圖桉竟與白色渾然一體,絲毫沒有喧賓奪主的意思。
這也將白瓷的藝術成就,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中,就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稱讚。
其中的“花瓷甌”,指的是定窯的刻花技藝。
陳文哲能燒汝窯,自然學習起定窯的燒製手法也不會太難。
甚至兩者還有很多相通之處,當然,更多的還是不同。
這一點才是陳文哲著重學習到,他也特別注意定窯跟其他窯口的不同。
比如,定窯與汝窯的支釘燒法就不同,常常會使用覆燒法。
所謂覆燒法,就是將器物倒置,器口緊貼墊圈進行燒製。
如此一來,口部就不能掛上釉,會留下一圈無釉的“芒口”。
這是定窯最大的特徵,也是最大的短板,它之所以消失,就跟這個短板有關。
當時為了解決覆燒留下“芒口”的缺陷,會在“芒口”處鑲以金、銀、銅的扣邊,以滿足皇室貴族的要求。
解決了“芒口”的問題後,定窯瓷器較其它窯口瓷器的優勢,也就顯露出來了。
因為定窯器包括底部在內,幾乎360度無死角的都可以施釉。
當然,只是透過這些,就想燒製好定窯瓷,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定窯不僅僅燒製白瓷,還有很多其他品種,最重要的是還都燒製的很好。
定窯雖然以白瓷著稱,當時並不代表定窯只生產白瓷。
宋代定窯還有黑釉、醬釉也相當精美,也就是俗稱“黑定”“紫定”。
現在故宮就收藏有一件定窯醬釉蓋碗,這件蓋碗通高6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5.3厘米。
碗直口,深腹,圈足,蓋頂置瓜蒂形紐。
通體施醬色釉,碗口沿及圈足無釉,露胎處呈白色。
與定窯白釉瓷器相比,其它釉色器物燒造數量較少,因此更顯珍貴。
這種形制的蓋碗,在宋代北方各窯場普遍燒造,以南北河兩省居多。
除醬釉品種外,還見有紅釉、青釉器物。
這些器物一般無紋飾,也有個別以刻畫蓮瓣紋裝飾。
除此之外,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查窯址澗磁村時,曾發現兩片標本,胎色潔白,卻施以綠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