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到了現在,很多老式柴窯,都有火照。

透過火照檢視柴窯內部溫度的變化,來判斷窯內瓷器的燒成程度,這個很依靠經驗,一般人可做不到。

但不得不說,這對於窯內溫度的控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能夠控制溫度,對於一窯瓷器的燒成,實在是太重要了。

而對於煤的利用,就讓這種優勢更進一步擴大。

所以,對於煤的利用,也是一種重大的技術改進。

五代和北宋早期,定窯白釉常常白中閃青,之後則白中微泛黃,呈象牙般柔和質感。

這就是由於以煤取代柴,作為燒窯燃料所致。

使用煤作為燃料,窯爐氣氛由還原轉向氧化,所以才會燒成那種象牙般的質感。

煤的使用提高了燃燒效率,改變了燒成氣氛,增強了窯爐的保溫性,對於提高裝燒量和保證燒成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是北方地區,制瓷業的重要技術革新,這一切都是因為北方產煤。

就是有著種種技術革新,讓定窯瓷器開始發揚光大。

整體來說,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緻,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

特徵也很明顯,其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

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

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又一大特色。

燃文

除了這些世人皆知的特點,定窯作為五大名窯之一,還有著不少冷知識。

比如說,素白如肌的定窯白瓷,是宋代山水畫中的留白,以純色的白作一種最為簡約的裝飾。

這種留白在形式,在魏晉時期的瓷器中就出現過。

在一件青瓷上,你似乎看得到具象的人物、動物、及至其它景物,而這些在定窯白瓷上幾乎都沒有。

這就是定窯白色的藝術,也是一種獨特的藝術。

用白色或者空白來進行表現,這是國畫的墨趣,是一種道家虛實相生的文化表達。

如此來展現定窯之美,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

正是因為虛實相生,有無相存,所以這種“白色”“空白”即是代表著“有”,蘊含無窮的意義,而非像畫一些具象實物的瓷器表達單一。

正如“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所表達的意境。

若有人認為定窯瓷的白色,或者裝飾是簡單的,是因為當時的製作工藝不那麼講究的結果,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這種表現形式,其實在北宋時期很常見。

比如宋徽宗收藏過的一幅畫《溪山秋色圖》,畫中有小溪山川,漁人用筆表白,而右半幅幾為空白。

還有王鑑彷倪雲林溪亭山色圖軸,這些都是其留白的獨特運用。

而這樣的運用,在北宋時期很常見。

比如在宋徽宗時期,有一次畫院考試,要求學生作畫的考題是一句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最終獲得頭名的作品是:一人騎馬,群蜂跟著馬蹄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