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件玉溪窯的青花玉壺春瓶,高25.口徑6.足徑9.
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元代玉溪窯的青花,與景鎮的青花風格明顯不同。
玉溪窯青花器相比景鎮的青花,還是差了點。
比如玉溪窯青花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當然,有劣勢,也會有有點。
比如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
只是這一點,就表現出一定的活潑藝術效果。
這也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這一件玉壺春瓶工藝雖然不算最好,但是少見,能夠得到也算是意外之喜。
翻翻看看,最後陳文哲居然還找出來了四件真品。
其中兩件是龍泉窯的瓷器,另外兩件居然是釉裡紅瓷器。
龍泉窯的瓷器,陳文哲彷的很多,但是真品,他還真沒有獲得過一件。
眼前照片上的這一件是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高7.口徑42.足徑2
盤敞口,淺腹,坦底,圈足。
裡外施青釉,底部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
盤心模印雲龍紋,內壁刻劃花紋。
此盤器形較大,胎體厚重,釉呈青黃色。
在較厚的釉層下,模印的雲龍紋清晰可見。
據此表明,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
龍泉窯青瓷自宋代發展到元代,雖然燒造地區擴大且產量巨增,但已無法燒出南宋時期的梅子青色。
為彌補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龍泉窯青瓷常採用模印、貼塑、鏤凋等工藝手段作裝飾,以追求圖桉美和造型美。
除了這一件之外,另外一件是龍泉窯青釉淨瓶。
這件元代的淨瓶,高48.口徑7.
淨瓶直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近足處微外撇,圈足。
頸下部有輪狀出沿,內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勻淨。
這種俗稱淨瓶的器物,實際上是屬於「軍持」的一種。
這種東西本為印三民族的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後來被佛教徒賦予宗教涵義。
【鑑於大環境如此,
主要用於貯水,以備雲遊四方時飲用、淨手或飯後漱口。
軍持大致上可分為兩口和單口兩種型別,質地有陶瓷、金屬等。
瓷質單口軍持,從五代至清代皆有燒造。
其基本特徵是小口,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頸部有輪狀出沿。
元代江浙龍泉窯燒造的這種青釉淨瓶,因其外形像個「吉」字,因此人們常稱之為「吉字瓶」。
元代龍泉窯青釉淨瓶發現不少,但像這件淨瓶這樣體大且釉色精美者殊為少見。
其實在古代,這樣的軍持在西北方的佛教之中更加盛行。
其中最出名的一件軍持,應該是出自九層妖塔的黃金淨瓶。
那隻瓶子還是很漂亮的,特別是圓圓的肚子上的那種弧度。
「西邊還是很有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