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哥窯等有著聚沫攢珠現象的瓷器,還是不難的。
比如,氣泡十分細小,均勻分佈,這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彷製品。
因為古代多用木頭,和煤炭燒窯,溫度控制不如現在電窯穩定。
所以氣泡不可能十分細小,分佈均勻。
再比如,氣泡邊緣清晰,旗袍內部乾淨清透,那也有可能是彷品。
因為古陶瓷在歲月的侵蝕下,氣泡透明度會下降。
由於氣泡內部是空的,素以釉當中的活潑的元素,會在氣泡中堆積。
所以古陶瓷的氣泡,往往會有後生物質。
當然,這些在彷制哥窯的過程當中,也僅可以作為參考的一個方面而已。
任何一家出名的古代窯口,能夠流傳到現在,都是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單純彷制任何一個方面的特徵,都是不可取的。
比如傳世哥窯瓷器的特徵,除了眾所周知的,還有一些小細節。
一般傳世哥窯瓷器的胎色較深,胎質堅緻,釉色有灰青,粉青米黃等。
釉層凝厚如堆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冰裂紋狀紋片。
在古代燒官窯的時候,它裡面就有種開片。
但是它並沒有像我們今天看到哥窯的開片那樣深,它只是一種開片。
很多博物館裡的官窯瓷器,完全就和哥窯一樣,所以也有博物館會直接評定為哥窯。
所謂官哥難分難辨,道理也就在這個地方了。
而要彷哥窯,那麼就要看看前人的歷史經驗。
比如在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事宜紀略》中,就記錄了御窯廠燒造的彷古和創新瓷器共57種。
其中“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俱彷內發舊器色澤”。
彷品釉色分米色,粉青,均彷自“內發舊器”即當時宮廷收藏的哥窯。
這與今見傳世哥窯的釉色,分類大致相符。
從明代到清代,到現代仍然在彷。
而且哥窯,喜歡它的人很多。
彷製出來以後,一直是在市場上面作為一種好的營銷手段。
比較出名的就是康熙年,康熙年不光是官窯彷,民窯也彷,而且民窯彷的是大量產品。
書上寫的開片以後的線的顏色,是經過後人染制的。
這可能指的是清代以後的作品,因為它尤其是清代彷品。
比如它那邊瓷土,已經沒有鐵元素。
或者是新增鐵元素很少,很少。
那麼它出不來像宋代這樣金絲鐵線的效果,那就是靠後人去染制。
在哥窯“金絲鐵線”的產生之後,後世不斷模彷生產,但是始終無法完全地將其彷制。
最初哥窯生產的瓷器,釉面光亮,有層酥光,底足呈鐵鏽紅。
經過氧化,鐵線顏色發黑閃藍,帶有對外擴散。
但金絲和鐵線兩紋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明清時主要是景鎮彷制哥窯,其產出的瓷器胎體顏色呈白色。
釉面有一層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與明清單色釉瓷釉面寶光相似。
金絲與鐵線交織在同一張網紋線上面,鐵線的顏色也顯得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