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重修顏山孫氏族譜序》載:“吾族原籍棗強。洪武三年,始祖克讓遷居青州府東關東南隅,後又遷居籠水。昔為益都孝鄉之顏神鎮,今改隸博山縣是也。應內官監青帘匠,業琉璃,造珠燈、珠簾,供用內廷。”
又據孫克讓的九世孫,清康熙二年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所著的《顏山雜記》載。
“爐座者,餘家自洪武垛籍,所領內官監青帘世業也。惟國家營建郊壇饗殿,則執治其根扉簾幌之事。……隸籍內廷,班匠事焉,故世執之也。”
自此之後,孫氏家族作為在籍的宮廷匠役,管理著一部分入了匠籍的“輪班匠”,為明宮廷提供琉璃貢品長達275年。
同一時期,博山蔣氏、錢氏及其他家族紛紛涉足琉璃行業。
他們或以生產為主,或以銷售為主,將博山琉璃推向全國。
《顏山雜記》中描述,博山琉璃的銷售情況是“北至燕,南至百粵,東至高麗,西至河外,其行萬里”。
故明嘉靖《青州府志》直接點明“琉璃器出顏神鎮”。
並補充說“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煎成之。珠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類,光潤可愛。”
清康熙十一年《益都縣誌》也記載:“(琉璃)顏神鎮居民獨擅其能,鎮土瘠確而民無凍餒者以此。”
清康熙初年,內務府設造辦處,負責操辦皇宮的造辦採辦事宜。
由於康熙皇帝對西洋玻璃製品非常感興趣,遂於康熙三十五年傳旨造辦處分設玻璃廠。
主要生產玻璃鼻菸壺、瓶、碗、渣鬥等器物。
起初,玻璃廠中的匠役,都由西洋人充任。
後來,除少數外國人外,主要從博山徵調。
所用琉璃料條等,也大都在博山生產。
博山的玻璃爐被譽為“御爐”,而博山的工匠則被稱為“御匠”。
華夏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存《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及清乾隆二十二年《工部為諮事都水司案呈先準內務府文》等史料,均記載了博山琉璃工匠,在清宮製作琉璃產品的情形。
這些被徵募的博山琉璃工匠,先由府衙在爐行中選拔技藝高超者送到巡撫衙門,再由齊魯巡撫衙門負責將他們送至工部,交造辦處服役。
這些琉璃工匠,在將博山琉璃生產技藝,帶入皇宮的同時,也將皇宮和外國琉璃生產技藝帶回博山。
在造辦處服役的博山琉璃工匠,要按皇帝親自指定的樣式和數量,來完成各種琉璃器的製作。
生產出來的琉璃器,除皇帝自己把玩外,還大量地賞賜給王公大臣和外國國王。
當時博山的琉璃製品,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並且“琉”通天下!
特別是自嘉慶朝起,明朝國力衰退,琉璃廠風光漸失,琉璃製作技藝整體下滑。
反而是博山琉璃生產,卻隨著時尚的變化和市場導向,呈現出一枝獨秀的局面。
咸豐前後七八十年時間裡,博山琉璃業空前繁榮。
這一時期經營範圍擴大,器物型別多樣。
像是鼻菸壺、菸嘴、仿製玉飾等,屢有創新,以迎合市場需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