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鑑樣式都不同,有一隻雙耳平底式,窄口緣,直頸收束,有肩,獸耳銜環,腹部略微鼓出,底平。
還有一隻四耳平底式,口緣較寬,斂口鼓腹,底平,兩對獸首耳。另外一隻也是四耳圈足式,窄口緣,束頸有肩,獸首耳兩對,其中一對銜環。
不銜環的一對純屬裝飾,腹部圓收,其下有短圈足,此式較小。最後一隻是方體四耳圈足式,方口束頸,腹部圓收,四耳作龍形,矮方圈足。
這四隻青銅鑑,在這群青銅器之中,也就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不算特別出格。
陳文哲翻著照片,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多用途的青銅器,這是一件銅鑑缶。
這東西一器多用,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相當便利,而這種想法和器,我國古已有之。
這件戰國時期的銅鑑缶便是一例,它既能冰鎮美酒,也可以為其加熱升溫。
這樣的銅鑑缶,在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過一件。那件高63.2厘米,現藏國家博物館。
而眼前的這件,也是組合器,由青銅鑑和青銅缶套合而成。這件青銅鑑為方形,長寬均為76厘米,可謂形體碩大。
其口沿的裝飾,格外引人注目。四角的飾品為曲尺形,每邊中間的飾品為長方形。
這8件飾品佈滿鏤凋和浮凋的蟠螭紋。它們一條條細如絨線,相互纏繞,繁密得讓你點不清數目,然而卻是排列有序,且形態逼真。
一雙雙小眼睛都透著明亮、有神。鑑身外壁除浮凋的勾連雲紋和蟠螭紋外,還有8個龍形耳紐。
它們弓身向上作伏攀狀,很是生動。鑑身底部的四角,各有一個獸形足。
別看小獸不大,往地上一蹲,抬起兩隻前腿,就把銅鑑穩穩託了起來。
而且還做出了俏皮的笑臉,顯得力氣十足。銅缶也是方形,上端有蓋,底部有一圈方足,方足上開有眼孔。
關於孔眼的作用,在方鑑底部與缶的方足眼孔相對應部位,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裡,從而防止銅缶浮動或傾倒。
更妙的是,有一隻栓鉤還裝有倒鉤,它插入缶足的眼孔後倒鉤,隨之自動倒下,銅缶也就立得更穩固了。
銅鑑有一個裝飾著鏤空花紋的漂亮方蓋,蓋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剛好套住方缶的口沿,這種套合同今天暖水瓶的組裝方式頗為相似。
如果取下銅鑑的方蓋俯視這套鑑缶,你會看到其形狀如同一個回字。缶在中間,缶的外壁和鑑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也正是這個空間,才使其具有冰鎮、加溫的雙重功能。
酷暑季節,缶內盛入飲料,空間部位放置冰塊,人們就可以享用冰涼可口的飲料了。
屈原在《楚辭》中有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詩句,就表達了冰凍甜酒、滿杯痛飲真清涼的感受。
根據銅鑑缶能冰凍的作用,現代考古人員研究曾侯乙的那件銅缶,認為這就是一件我國的古
“冰箱”,而且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冰箱。若是隆冬季節,人們想喝點熱飲自然也不困難。
只要將熱水注入那空間部分,缶內的飲料就可以升溫了。不知你是否想到這麼一點:無論是冰塊溶化,還是注入的熱水,都會產生一定浮力,從而影響到缶的穩定。
當年的匠師想必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前面講的那栓鉤裝置,就使浮力不再是問題,古人的聰明智慧由此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