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成套編鐘

像是陶壎,就是一種重要的古樂器。

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有這種古樂器陶壎。

我國甘省玉門市火燒溝遺址中,曾經出土過二十多個圓魚形三音孔彩色陶壎;

嫩和輝縣琉璃閣殷墟古墓中,出土了兩個五音孔陶壎;

南河安陽侯家莊古墓中,出土了一些五音孔陶壎。

這些陶壎的發現均代表了夏商周時期的古樂器,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跟陶壎一樣古老的,還有石磬。

我國境內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磬,來源於南河禹縣龍山文化晚期和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的石磬。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和夏縣東下馮遺址中,出土的夏代石磬。

雖然表面處理不太理想,但是經過測試之後,發現其音高已經近乎完美。

商代石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河安陽出土的龍紋石磬和虎紋石磬。

此時的石磬製作十分精美,而且頗有氣勢。

最為重要的是經過測試,其音色非常渾厚,給人一種悅耳動聽的美感。

此外,編磬在商代也十分流行。

夏商周三朝的音樂發展十分鼎盛,其古樂器當中,自然也離不開鼓。

鼓有鼉鼓和銅鼓之分。

鼉鼓,一般是指用鱷魚皮所製成的鼓,它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種樂器。

西山襄汾陶寺古墓中,出土了一個鼉鼓。

其造型非常別緻,鼓身周圍有四種色彩繪製而成的精美圖案。

根據考古專家推測,該鼉鼓是墓主人生前的一種重要的禮器。

銅鼓是我國古代一種十分重要的打擊樂器和禮器,一般多用在宴會、樂舞和戰爭中。

我國最早的銅鼓出土於商代,鼓面有類似於鱷魚皮的花紋,鼓身鑄有精美的雙鳥。

鐘鼓是不分家的,有鼓,自然更是有鍾。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鐘出自於夏朝,但是遺憾的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中並沒有發現實物。

鍾類樂器中還有鐃和編鐃,根據考古發掘記錄,我們知道商代已經出現了大鐃和編鐃。

有的鐃為單件,有的編鐃為三件套或者是五件套,出土的數量眾多,讓人為之驚歎。

最後就是銅鈴,銅鈴是我國古代樂器中非常古老的一種。

其形制和鍾非常接近,但是較鍾要小很多。

我國最早的銅鈴始見於商代,主要是作為樂器使用,有時在車上、馬上等也使用銅鈴。

銅鈴的規格大小不等。鈴的上部一般均有環狀耳,可以穿繩系掛,鈴內有兩個鐵製的圓珠。

每當演奏時,鈴內的鐵珠碰擊著鈴壁,音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

發掘了那麼多古墓,發現一大堆銅鐘、銅鈴實在是很正常。

而其中最出名的打擊樂器,肯定不是上述這些,而是編鐘。

編鐘是古代的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周朝,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我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形成。

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

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