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七百零五章成套編鐘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

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

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

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

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

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

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

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陳文哲看到的照片上的變種,就十分的引人注目。

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

仔細看其中一張照片,這件編鐘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一件大鎛鍾共65件組成。

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

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

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

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在照片上有標註。

陳文哲之前製作過銅鐘,也想過製作編鐘,甚至還認真的研究過。

所以,他知道這些編鐘應該都是真品。

因為不是真品,一般做的不會這麼專業。

陳文哲一看這些編鐘的形態,就知道這些編鐘在演奏中能起的作用。

比如鈕鍾,就能起定調作用。

這一點沒法掩飾,因為有的鐘個頭很大,這樣很多細節他都能夠透過照片看的十分清楚。

比如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

這就讓這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

可惜的是,鍾架已經腐爛的差不多。

但是透過當年挖掘現場的照片來看,鍾架是銅木結構的。

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厘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

整套編鐘和樑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

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

根據其他考古發現,陳文哲知道,這種編鐘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

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

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

這麼一套編鐘,儲存的很完整。

可以說,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的都十分精美。

其上花紋細緻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

由此可見,遠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