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小巧玲瓏,甚是可愛

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總是有一些人認為,國外的月亮是圓的。

而這件三秋杯就可以證明,有時候國內的月亮更圓。

國產的明珠料,配合複雜的古法提取工藝,剔撿、煅燒、研磨……

歷經上百次的配比實驗後,使用燒製效果穩定的氣窯,才達到了如今這樣純淨湛藍、不滯不澀,釉色自然流淌的古韻之風。

瓷杯的釉上彩,正是如此別緻典雅,飽滿且靈動。

特別是其上的古韻,這可不止是時間賦予的魅力。

製作鬥彩瓷器,為使更具古韻,其中釉水的配比、繪彩的手法輕重等,每一個細小的步驟都是十分重要。

從整體看,這隻三秋杯高3.9㎝,口徑6.9㎝,足徑:2.6㎝。

它口微往外撇、深弧腹、近足處內斂、淺圈足。

除足底露胎外,通身內、外滿施釉。

外壁用青花勾勒出二組山石、花草,另有二組一共八隻蝴蝶,映襯在山石與花草之間。

其中一組個頭最小的蝴蝶,是用青花描繪的。

另外三組個頭較大些的蝴蝶,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蝴蝶的輪廓,分別在釉上填上紅、黃、紫三彩,另在一枝秋草的莖兩旁點上點點紅彩。

淺圈足內用青花勾出雙線方框,方框內豎式雙行青花楷體書寫《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杯的器型是從永樂朝瓷器中的名品“壓手杯”演變而來的,尤如倒扣之馬蹄,小巧玲瓏,甚是可愛。

它胎壁薄如蛋殼,從內壁可隱隱透視外壁的紋飾和色彩。

釉子光亮瑩潤,積釉處泛出澹澹的似湖水般的藍色。

胎質堅實細密,足底露胎部泛出如炒米黃般的“湖米底”。

青花髮色澹雅純正,堆積處有少許的結晶斑現象。

紅彩如鴿血般的濃豔正紅,黃彩似雞油般的嬌黃,紫彩似磨砂般的啞光奼紫。

正應了孫瀛洲先生的鑑定口訣:“奼紫嫣紅紫無光”。

把杯子託在手心,距離稍微遠一些,這是看杯子的整個畫面佈局,就會感覺十分合理。

整體畫面疏密有致,看似稚嫩的畫風中,卻透露出老辣嫻熟的高超技藝。

稍微轉動,一副美麗動人的秋天情景,就活脫脫的躍然於杯上,彷彿呼之欲出,讓人愛不釋手。

當然這是整體效果,如果要彷制這麼精美的杯子,自然要從細處揣摩。

要是從細微之處看,這隻杯子的構圖不要看著簡潔,可真要做到這麼隨意揮灑,還真不簡單。

特別是做圖桉時,採用了輕勾勒、重色彩。

期間大量的採用了傳統繪畫的點、塗、平、拓等技法。

雖然技法有點繁複,但是整體畫風簡潔乾淨。

這既保留了鬥彩青花杯原件精髓與風采,更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

即使絲毫不懂瓷器之人,也可一眼看出巧妙之處。

可以說,這隻杯子從用料、呈色、圖桉、釉質、精細程度、工藝難度上講,都稱得上是上成之作。

當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既保持了青花幽靚典雅的特色,還增加了五彩濃重華麗的色調,彼此襯托,絢麗多彩。

這麼一隻工藝精湛,造型精美的杯子,就算是現代彷品,也肯定是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