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鞏義龍窯

當時是由火膛、窯室、排煙孔、煙囪組成的窯身加長,窯床坡度減小,以節省燃料,均衡窯溫,提高品質,增加產量。

這樣的大型龍窯,一次可裝燒上萬件瓷器。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十方堂的考古發掘中,曾發現不同時期長短不一的九條龍窯。

在5號窯包的唐代文化層中,還出現了小型饅頭窯,為晚唐五代高階產品創燒的先聲。

從遺址中採集到的“貞元六年閏”銘文殘體匣缽,表明唐代邛窯的匣缽裝燒工藝,已經得到普及。

而且支釘減少變小,避免了煙氣粉塵對坯體的汙染,使得器形更端正,釉面更光潔,品質全面提升。

由於成型技術的不斷改進,特別是到了五代時期,器形制作的刀法更犀利,線條更硬朗,胎體胎質由渾厚粗重漸次向輕巧精緻轉變。

而在足部形態上,除少量圈足和玉璧足外,還是以斜削足端的餅形為主,與其它窯口不盡相同。

而且,邛窯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的特點也較其它窯口更為突出。

品類、形制更是豐富多彩。

在造型方面,唐代邛窯同其它窯口一樣,具有一種大氣圓和的時代特徵。

其典型器物有大餅足碗、短流壺、高足杯、多足硯等。

而晚唐及五代時期,除碗、盤、罐、盞、水盂等之外,瓷塑人物及動物玩具的出現,已然突破陶瓷的日用性,而開始走向藝術的範疇。

隋碗的深腹、直口、平底向侈口(時作花瓣形)、弧腹、薄壁、餅足造型轉變。

但圈足、玉璧足直到五代時才有較多出現,似乎較其它窯口“慢了半拍”。

如餅足碗、青瓷花口碗、玉璧青瓷碗。

再就是杯,與當時流行的彷金銀器的深腹、高喇叭、圈足杯不盡相同的是,邛窯還有超脫於上的折腹形態的單耳杯。

如“臨邛”杯。

而彷動物形態的“鴨杯”等,更是邛窯的一種獨特造型。

第三是執壺,這是唐代新出現的一種瓷器品類。

其造型及形態大小各不相同,有的高圓如罐,有的瘦挺似瓶。

其流既非隋之前的淺口,也不像宋時的長流及長曲流,大多為硬朗的短直流,如索紋執壺、長腹執壺。

再就是注子,注子的大量出現,更多是與當時的飲茶之風及方式變化有關。

邛窯注子外形類似扁圓形的罐,多雙系、直口、短直流。

而很少見到斂口和平底的注子,及與之配套的茶托、茶盞。

唐時流行的這類茶具形制與明清的紫砂、蓋碗傾向不同。

但卻直接影響了日、韓飲茶器具及方式的發展。

唐代瓷塑的人物造型,受到石窟佛刻的影響,一改魏晉南北朝秀骨清相的風格,呈現出一種或豐滿或英武的大唐美學取向。

而唐及五代時期的邛窯瓷塑,則多以孩童或小猴、小狗、小鳥、烏龜之類玲瓏活潑的玩偶為多,充滿世俗生活氣息與情趣。

當然,也不乏大氣生動、富於變化的人物造型。

如唐代舞俑、抱球俑。

而胡人俑及胡人抱角俑等,則反映出當時邛崍(臨邛)對外交流的活躍及多元文化對邛窯發展的影響。

提樑杯和省油燈,應該算是邛窯的又一類代表性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