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之後,逐漸開始發現了更多的公道杯。
比如在長安高陵高劉村,曾經發掘了一座元代末期墓葬。
這次出土了一套,儲存完好的公道杯。
杯中也是佇立著壽星,托盤是蓮花葉形狀。
做工和造型,與江浙博物館藏的那件公道杯十分相似。
民間收藏中,有一件明代天啟年間的青花詩文公道杯。
杯上寫著“漏其巵,實以酒,半則弗漏,滿則弗受。豈唯弗受,並喪厥有,庶幾哉。宥坐之,戒可以長守”。
大致意思是,酒倒半杯就可飲用,否則就會全部漏光,人不能過於貪婪,節制便可以。
杯子正中也是立著一位袍袖飄飄的老翁,表情自然,笑意盈盈。
還有金陵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件清朝時期的紫砂公道杯。
這隻杯子呈半圓球荷葉形,上浮小壽翁上有刻度,若刻度露出還是繼續斟酒,酒水就從小人身下的小孔漏出。
在西方,其實也有這種杯子。
當然也只是利用虹吸原理,製作的類似杯子,名叫“畢達哥拉斯杯”。
傳說是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明的。
東西方古代的公道杯發明,都反映了共同的思想節制。
所以,陳文哲也不貪心,他就透過資料,把這幾件知道的,甚至連圖片資料都沒有的公道杯,全都彷了幾件。
“既然做了公道杯,那麼倒流壺是不是也做一件?”
現在古玩市場上,一般都是一件倒流壺,配上一件公道杯,組合成套行騙。
那麼什麼是倒流壺?
倒流壺,因壺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稱內管壺,是始於春秋時期,流行於唐宋,完善於明清的壺式之一。
倒裝壺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向壺內倒水需從底心管口倒入,又稱倒灌壺、倒裝壺。
據有關資料記載,“倒流”壺在宋代時最為出名。
到了元代,其工藝發展得更加爐火純青。
據《元代瓷器目錄》記載,“倒流”壺的製作工藝比較奇特,燒製需經過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較複雜。
將這3道工序燒製好後,然後依次連線起來,才組成了構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壺。
由於該壺逆反了傳統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進壺裡,放正後倒出,因此被稱為“倒流壺”。
倒流壺最早產生於何時,仍沒有定論。
宋、遼、金時期,倒流壺較為流行。
宋代制瓷業有較大發展,當時窯口林立,瓷器品種繁多。
北方定窯的白瓷,耀州窯的刻花青瓷,磁州窯的白釉黑花瓷,鈞窯的窯變瓷等都十分出名。
那個時期以其豐富的裝飾技法,構成了北方瓷器的獨特風格。
而現藏西陝歷史博物館的一件,五代耀州窯青釉剔刻花獅流倒裝瓷壺,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件作品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土於西陝彬縣。
該壺集捏塑、剔刻、模印裝飾於一體,技法運用純熟老練,紋飾疏密有致,過渡自然。
壺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深沉,素雅潤澤,展示了五代耀州窯制瓷工藝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