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信鏡銅質粗糙,紋飾模糊,線條粗放,顯得板滯,明清仿鏡紋飾遠不如唐精緻,也不如宋鏡。
這一次陳文哲是真正看到了古代各種頸瓶青銅鏡,除了海獸葡萄鏡,還有“雒家作鏡”花紋帶神獸鏡。
這種鏡子直徑23.5厘,重量1694g,真品成交價為828萬。
還有“淮南起照”神獸鏡,直徑25厘,成交價 563萬。
價格更低一些的有雙鸚鵡銜綬鏡直徑30.6厘,厚度0.8厘,重3643g,成交價506萬。
像是這樣價值幾百萬的青銅鏡,最近一些年屢見不鮮。
其中一些精品,也有很多藏在博物館之中。
其實很多好東西,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部分都是藏在博物館的,藏在私人手中的並不多。
因為任何時候,私人的力量,都不如國家強大。
當然,這一次陳文哲說的肯定不是造假村子裡的仿品,而是真正的珍品。
現在陳文哲看到的青銅鏡不少,但是想要修復各種青銅鏡,還需要跟著一些博物館學習一下。
比如北湖的EZ博物館,人家不止是藏,還研究青銅鏡的修復、仿製。
現在,在北湖EZ市博物館展廳一樓,就有數種圖案構造的青銅鏡禮品,整齊地擺放在禮品架上。
這些鏡子有栩栩如生的龍虎麒麟、翩翩起舞的鳳凰朱雀、活靈活現的奇神異獸,還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
其大小造型、曲率半徑、製作工藝等看上去十分精緻講究。
EZ,素有“古銅鏡之鄉”美譽,是古時與陽洛、紹興(古會稽)、徐城齊名的“全國四大產銅鑄鏡中心”。
除了民間收藏的古銅鏡,僅EZ博物館藏品就多達3000餘面,涵蓋戰國至明清各個朝代。
1995年,EZ成立博物館文物復原複製研究所,開展古代青銅鏡、青銅斝、鼎、尊等青銅器範鑄工藝的研究,進一步完善青銅鏡生產工序。
他們以唐朝前的出土器物為模板,根據古籍文獻進行研究和試驗。
青銅鏡是斷層的工藝,可經過多年實驗反覆摸索,這家博物館中很多工作人員,逐漸學會了製作。
當然,這個過程很不簡單,因為一面青銅鏡的製作,需要掌握了青銅器範鑄的18道工序。
包括制模、泥範造型、泥範焙燒、合金配製及熔鍊澆鑄、鑄後加工、透光等。
就是這樣,他們先後復原複製出600多個品種的古銅鏡。
古代鑄鏡的方法,被稱為“範鑄法”。
這種方法是先用泥塑造出模型,在鏡子背面雕塑出各種花紋圖案或者文字。
等到陰乾以後,再燒製成母模,再用母模翻制泥範,同樣要陰乾燒製,接下來再熔化合金,澆鑄到範模裡成器。
因為炎熱天氣,會讓銅原料在範模裡不受控制而變形。
所以工匠一般在天氣寒冷的季節澆鑄青銅鏡,夏天做加工毛坯。
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成功製作出完好無損青銅鏡的機率也只有60%。
如今青銅鏡製作,採用古代青銅鏡範鑄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
一般都是1比1,還原古法工藝和原料配比。
以EZ出土的戰國至唐代銅鏡為模本,經過制鏡範、澆鑄、刮削、研磨、拋光、開光(用錫汞齊)等十八道工序製作而成。
有時生刮削前後,會進行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