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
這面鏡子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銅鏡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
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於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
最後繁榮於隋唐銅鏡,衰落於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
對於現在來說,古代的青銅鏡也算是件常珍貴的物,就如說世界上最頂級的古代青銅鏡,現在號稱價值在億左右。
2010年,唐代海獸葡萄鏡以700萬元成交,這個價格可真心不低,甚至比一些青銅鼎的價格都貴。
當然,這樣的青銅鏡,也打破了銅鏡拍賣的紀錄。
而2011年初又以2500萬搶救回唐代海獸葡萄鏡,此鏡也成為古銅鏡中的王者,精美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這還是古代青銅鏡中的一種,那麼海獸葡萄鏡為什麼好?
最主要的是,為什麼出一件,就能夠賣出七八百萬,甚至是幾千萬?
要知道,這種古董品類當中,可是十分少見的現象。
這類銅鏡,在宋代的《博古圖錄》上稱“海馬葡萄鏡”。
在清代的《西清古鑑》上則稱之為“海獸葡萄鏡”。
另外還有的稱為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
從考古資料來看,海獸葡萄鏡使用範圍非常廣泛。
國內就不說了,它還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了西方。
我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有四千多年,先後經歷了五個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
它擺脫了漢式鏡的拘謹板滯,側重於自由寫實。
其圖紋從漢代銅鏡的繁雜、拘謹、呆板,變得簡練、流暢和清新,製作工藝也極為精細。
既有藝術的魅力,又有與現實生活的和諧統一。
飛禽走獸、植物花卉紋飾,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的主要題材。
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典型的海獸葡萄鏡的形制,以高突稜為界分內外兩區。
內區為主紋飾區,以高浮雕工藝塑制大伏獸鈕。
配置數目不等的海獸(狻猊,圍獸鈕而佈局。
這些海獸或匍匐,或臥下,或跳躍,或嬉戲,地張均飾葡萄藤蔓紋。
外區多為禽鳥、瑞獸穿繞葡萄藤蔓花枝圖案。
隨著銅鏡出土資料的日益豐富,各種紋飾型別的海獸葡萄鏡陸續被發現,異彩紛呈,大大豐富了唐代海獸葡萄鏡的文化內涵。
海獸葡萄鏡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
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
鏡背紋飾系高浮雕,主題圖案以葡萄和海獸組成,主紋飾的佈局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內區為數只海獸相互追逐嬉戲,海獸之間為蔓枝葡萄的葉子和果實,外區為飛禽葡萄蔓枝葉實;
另外一種被大家成為“過樑式海獸葡萄鏡”,畫面雖被分為內外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