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銅鏡由戰國鏡中的蟠螭紋鏡繼續發展,慢慢地脫離戰國鏡的風格,逐步建立起西漢銅鏡的特色。
其中銘文及四乳釘,可說是西漢銅鏡的主要特色。
此外由很細、薄的戰國鏡,逐步加厚加大;
邊加高,而蟠螭紋變細,但仍保留三絃鈕、圓紐座及薄的構造。
進一步,在蟠螭紋環帶中間,增多一條環紋,又在環紋上出現四乳釘。
或者在蟠螭紋環帶與無花紋的邊之間,出現連弧紋環帶。
另一方面,西漢時期銅鏡,可見把戰國式無花紋的圓紐座,加入一圈的銘文。
其後這圈銘文帶由圓帶轉為方帶,鏡鈕也逐漸從戰國式的三絃紐,改變成西漢式的半圓紐。
其中經典為銘文鏡,或者是星雲銅鏡。
到了西漢中期,鏡式以四乳為中心,可以發展成星雲鏡、銘文鏡、四獸鏡、規矩紋鏡及東漢的四神鏡。
這時已經可以把四乳,變成五乳及七乳。
由於道教在東漢盛行,因此很多道教的概念思想,都在東漢鏡及其陶器中出現。
例如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面神人又有東王公和西王母等。
西漢時的四乳鏡,在兩乳釘之間多放一禽或獸。
到了東漢,四乳釘加大及升高,變成更重要的構造。
到了東漢末年,其紋鉓更走向立體化,因此人物、車馬都明顯凸出,連鏡紐都更加凸起。
這是時期的變化,從西漢的草葉紋銘文鏡,和東漢草葉鳥首規矩鏡上,可以看的出來。
這一時期的青銅鏡,鏡鈕高凸,方形鈕座,鈕座內無紋飾,外飾一方帶。
鈕座四角分別有四個乳釘,將畫面分為四個區塊。
乳釘與乳釘間的空間可見雙鳥草葉,兩兩成組,雙鳥側首相背。
鏡邊平整,尚未出現東漢晚期,鏡邊外緣比內緣高,而外緣向外斜,最後形成三角形切面的不平整鏡邊。
西漢後期開始流行以連弧紋邊為飾,此鏡邊飾則為十六內向連弧紋。
其中經典為“尚方御鏡”規矩鏡,這面鏡子直徑16.1cm。
它是圓形,圓鈕,柿蒂形鈕座。
鈕座外圍凹面方形界格,界格內十二枚圓座乳丁,及地支文相間環繞一週。
界格與博局紋,將鏡背分成四方八區。
分別配置八枚圓座乳丁,及瑞獸紋飾。
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及瑞獸、羽人、鸞鳥等。
期間點綴金烏玉蟾及卷草紋飾,銘文為“尚方御鏡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闢不羊,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東富昌”。
“尚方御鏡”規矩鏡,“尚方”,是官署名,秦朝設定,掌管鑄造皇室所用的兵器、銅鏡及一些賞玩器物。
從王莽時期到東漢中期,官方鑄造的“尚方”銘鏡大量流行,私人經營的姓氏作鏡開始出現。
之前已經提到過,王莽時期各種新鮮事物層出,這一時期的科技也有大發展,加上政治制度合適,各行各業都在進步,甚至是一些商業活動,都比得上現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