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時細小的殘片,以“502“進行接合。
而較大的截面,以環氧膠粘劑來粘接。
在抹膠時,儘量不要讓膠溢位表面,以免汙染鏡體。
接合時以中線劃分,一半一半的粘接,最後再將兩部分粘合。
完畢後,用紙膠帶以“米“字形紮緊。
由於環氧膠粘劑不是速幹型,所以為防止在膠液在凝固過程中鏡體起翹變形,還要在上面壓上適當重量的物品使其平整。
待膠完全凝固後,取下重物,小心揭下紙膠帶。
在以手術刀輕輕鏟去接縫處的少量膠痕,並取棉球蘸丙酮溶液擦去膠漬後,粘接步驟結束。
當然,能夠粘合的肯定要粘合的,但是對於缺損的部分,就只能對銅鏡進行補缺。
對於補缺,文物修復的原則是,使用的材料要儘可能的接近原件。
在銅鏡補缺材料的選擇上,通常使用鉛錫合金法。
可是由於此鏡酥化較重,且缺塊不集中,制模較難等原因,使我們放棄了此法。
根據後來的技術條件與水平,一般採用了環氧樹脂類材料來做補缺。
其中主要是使用SV427+HV427,這是環氧基類樹脂的一種,為環氧基類樹脂合成材料。
這種材料由國外博物館提供,其主要特點是硬度大,著色好,可塑性強,儲存持久,不易變形等。
它由主劑與硬化劑調合而成,比例為1:1。
合成後呈暗紅色泥狀,經六小時慢慢固化。
固化後雖硬度大,但使用刻刀或手術刀,能夠較容易的在其表面上,表現出所需的各種紋飾。
同時本身在硬化的同時,有極強的粘著性,固化後可牢牢的與斷面連線。
而對於此面銅鏡來說,可以更好的利用它的這種特點,來對鏡體表面的龜裂紋,及粘接縫進行加固填充,使它更加牢固。
操做時在天平上,稱出同樣質量的主劑和固化劑。
然後將二者調合均勻,然後以手術刀仔細的將它抹在鏡體縫隙處,在抹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傷到鏡體。
抹完後待其慢慢乾燥後,就可進行大面積的補缺。
補缺和填縫的操作基本相同,但由於SV427+HV427本身的粘著性,在補缺時一定要在操作平臺上,先鋪一張薄薄的白紙。
這樣是預防它,與操作平臺粘在一起。
抹入材料,要稍稍高出鏡背。
以備乾燥後,雕刻紋飾。
注意表面要抹平整,自然乾燥六小時,待其完全固化後,根據此前的所繪圖,以鉛筆在它表面畫出殘缺紋飾。
然後以刻刀,根據所繪花紋仔細雕刻。
雕刻完成後,就該對殘存料珠的補配了。
該鏡共殘失料珠9枚,料珠補配也此種材料,搓出形狀後,將它們粘合在殘缺處即可。
補缺全部結束後,最後的工序就是在修復材料上著色復原。
著色的選材,使用漆片酒精溶液,調配天然礦物顏料來著色。
由於SV427+HV427具有良好的著色性,所以可直接在其表面上色。
色調調好後,以塗、畫等方法層層在修復面上做舊,直至與器物原色一致,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