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商代末年,才出現幾十字的長篇銘文。
西周是青銅器銘文的全盛時期,100字以上的銘文頗為習見,超過200、300字的也不乏其例。
青銅器銘文又被稱作“金文”、“鐘鼎文”,基本保持毛筆書寫的形態,是當時的正體文字。
也是因為其上大多數有文字,才能讓青銅器成為我國真正的國寶重器,因為它是在傳承文明。
比這一件更加重要的,肯定就是那隻飯盒。
陳文哲之前就買到過一件遂公盨,就是不知道藏在保利的那件是不是真的。
遂公盨:“我必須也是真的!”
你以為它只是一件“飯盒”,實際上還真是一件青銅飯盒。
“盨”音同“許”,在古代用於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
這件青銅飯盒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的銘文,盨上有銘文98字,記錄了大禹治水、為政以德等內容,文體與《尚書·禹貢》類似,又可互證。
這件青銅盨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大禹治水的文獻記錄,意義非凡。
第八件就是雲紋銅五柱器,西周中晚期,很像是現代路由器的東西。
這樣的器型就目前來說尚屬孤品,其形象也不見於任何史料。
對於這件雲紋銅五柱器的用途眾說紛紜,目前有香器、樂器、祈子器等幾種說法。
第九件讓人奇怪的東西是青銅卡尺,不用說是王莽時期的東西。
它是真正疑似“穿越”的文物之一。
為現代遊標卡尺的原型,可以測量長度,也可以測外徑和深度。
學者推算它能測量的最長長度,差不多為漢代的一尺。
最後一種是銅奔馬,東漢晚期的東西。
銅奔馬,因“馬踏飛燕”出圈,但因馬蹄下所踏之物存在爭議,出於嚴謹的態度,定名為“銅奔馬”。
曾有網友提問,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
我相信提問的網友,一定沒看過銅奔馬的實物。
只要看過銅奔馬本尊,就知道銅奔馬的正面有多搞笑了。
何況,只有從銅奔馬的側面看,才能看到馬腿的“順拐”情況。
這也是銅奔馬的精彩之處,只不過原來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
看到最後,陳文哲又看到了一個系列的奇奇怪怪的青銅器。
這一家做的就是獵奇,所以他仿製的古代青銅器,還真就有不少,很少有人知道。
有一些青銅器實在詭異,最後一件怪得讓你不信自己的眼睛!
眾所周知,眾多的帝王和諸侯墓中,不乏如鴞尊、四羊方尊、大盂鼎等重器。
可是除了這些名傳遐邇的國寶之外,那些古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稀奇古怪,不知道用途的詭異之器。
這些詭異的器皿身上,有的能讓你腦洞大開,有的想痛了腦袋才知道用途,有的根本不知道是幹啥的。
比如在1958年,長安的漢墓中曾經出土過兩件雞首。
當時的文物專家並沒有拿它們當回事,可是後來,在整理文物,才發現這兩件東西不一般。
它們並不叫雞首,而應該叫鳩仗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