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三分雕琢七分天成

清代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等,更是在大海豫圓陳列至今。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一覽無餘。

改開之後,根藝也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根藝的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頂峰。

一些現代藝術,陳文哲只能借鑑,他想要學習的還是一些古代技術。

因為現代手藝人可以使用的現代化工具實在是太多了,而只有古人,才只能用純手工製作。

對於根據考古發現,古人不僅採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製作裝飾品,同時也採用樹根或竹根製作裝飾品。

而根雕藝術的巔峰,肯定是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

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傢俱及其他實用品。

從明代蘇市畫家仇英繪製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緻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柺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

明代謝肇淛著的《五雜俎》中記載:“吳中以枯木根作禪椅,蓋本於此。”

這證明吳地當時,根藝製作的水平已有所發展。

蘇市博物館內藏有清代早期的黃楊花幾、筆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樹根形態創造的根雕作品。

20世紀50年代初,蘇市文管會曾收集到數堂樹根傢俱,其中一堂樹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闢疆的遺物。

蘇市崑曲專家顧篤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遺存的根雕精品。

民國時期,根藝製作和生產日漸衰落,許多藝人改行或轉業,根雕技藝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20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我國復甦並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藝人眾多。

1980年後,隨著蘇派盆景的發展,帶動了蘇州的“根藝熱”,出現了一批從事根藝創作的專家和能手。

21世紀以來,近幾年,在根藝創作上發揚吳文化的傳統,產生了一批具有精、細、雅、奇為特色的根雕藝術作品。

如《草枯鷹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繡球》。

還有另外一些精品,比如《真正像》、《升騰》、《頭像》、《風采》,王良的《婆娑弧影》、《臨寒獨放》等。

這些都曾獲過全國和省級大獎,再有就是盛世出寶物,被我國林科院命名為“古木一號”的《中華聖根》,在根雕藝術界引起了反響。

《中華聖根》為作者原創,取材於樹齡過千年的本土樹種——香樟木。

它直徑4米,長6米,體量巨大重達20多噸,紋理縱橫交錯,木質細膩。

它自身散發出一種沁人心脾的香氣,寓意辟邪,長壽,吉祥如意。

《中華聖根》內部中空,結構變換如影。

自2007年5月作者在保持作品原始形態的基礎上,進行高壓沖洗、打磨、自然風乾。

他尋找材料結構中的痕跡符號進行創作,對原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切割和雕琢。

歷時兩年後,於2009年5月5日完成了本作品。

參觀者近前仰視,或置身樹洞中,會感受到自然和遠古的靈動。